[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Ⅲ-Ⅴ族HEMT器件建模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Ⅲ-Ⅴ族HEMT表面势基集约型模型的建模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Ⅲ-Ⅴ族HEMT器件电流、电荷方程无法积分、分段点不连续、无法用于非线性电路仿真等问题,建立精确的Ⅲ-Ⅴ族HEMT集约型模型。
[0004] 本发明方法的技术方案分为建立集约型模型和模型参数提取两个过程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0005] 步骤一.建立Ⅲ-Ⅴ族HEMT表面势基集约型内核模型:
[0006] 1.1将Ⅲ-Ⅴ族HEMT费米势的影响和量子效应直接写入泊松方程,根据沟道(x方向)中载流子分布列泊松方程(1),建立表征Ⅲ-Ⅴ族HEMT不同的器件结构和器件机理的表面势模型方程(2);
[0007]
[0008] Ψs为表面电势,q为电荷量,εs为介电常数,右边中括号里的四项分别表示多子空穴N、受主电荷NA、极化电荷NP、少子电子P和施主电荷ND的贡献。
[0009] 由于Ⅲ-Ⅴ族HEMT中NA很小,这里忽略受主NA的影响。
[0010]
[0011] 在Ⅲ-Ⅴ族HEMT表面势Ψs表现为(Vgs-Vfb)和Vcs的隐函数,Vgs是栅源电压,Vcs是施加在沟道与源之间的电压,Vfb为平带电压,γ为体因子,ΨF为费米势,VT为阈值电压。
[0012] 1.2对步骤(1.1)建立的Ⅲ-Ⅴ族HEMT表面势模型方程(2)进行求解,利用能带关系和沟道中的泊松方程求出沟道内耗尽区和积累区的表面势初解,应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的方法,获得表面势的精确解Ψs;
[0013] 1.3首先根据步骤(1.2)获得表面势的精确解将Ⅲ-Ⅴ族HEMT器件工作区细分成三个区(Ψs<0,0<Ψs<3VT,Ψs>3VT),然后分别通过公式(3)~(5)对上述三个区求解体电荷密度qs:
[0014] 在Ψs<0时,体电荷密度的计算见公式(3),
[0015]
[0016] 在0<Ψs<3VT时,体电荷密度的计算见公式(4),
[0017]
[0018] 在Ψs>3VT时,体电荷密度的计算见公式(5),
[0019]
[0020] 1.4根据上述求解的体电荷密度,电荷密度沿着y方向积分所得端电荷,通过以下公式(6)~(10)建立表面势基模型,公式(7)~(10)分别为全工作区的漏源电流Ids、漏电荷Qdd、源电荷Qss、栅电荷Qgg的方程;
[0021] qi=-(Vgs-Vfb-ψs)-qs (6)
[0022]
[0023]
[0024]
[0025] Qgg=-(Qdd+Qss) (10)
[0026] 其中qi为反型层电荷密度,μ为电子迁移率,W为栅宽,L为栅长;
[0027] 小结:步骤1.1-1.4获得的精确表面势解析解和体电荷模型可实现电流、电荷方程在器件所有工作区的连续、可导性,完成的Ⅲ-Ⅴ族HEMT表面势基集约型内核模型(本征结构模型)的建立;
[0028] 步骤二.建立非本征结构偏压相关元件模型:
[0029] 2.1本发明采用肖克利(Shockley)理想二极管方程(11)~(12)进行表征非本征结构模型栅源电流Igs、栅漏电流Igd:
[0030]
[0031]
[0032] 其中Ijs为源端反向饱和电流,Njs为源端的发射系数,Ijd为漏端反向饱和电流,Njd为漏端的发射系数,Vgs为栅源电压,Vgd为栅漏电压。
[0033] 为表征Ⅲ-Ⅴ族HEMT器件跨导、漏电导在直流和交流条件下的差异引入电流Idp定义为:
[0034] Idp=β1Ids (13)
[0035] Ids=0,xg≤0 (14)
[0036] Ids=β1qiΔψ/Gvsat xg>0 (15)
[0037] 其中模型参数β1是沟道的长宽比,Ids为栅源电流,为了归一化表面势方程引入变量xg,xg=(Vgs-Vfb)/VT,Δψ=ψsd-ψss为沟道内的表面势变化值,ψsd是漏端的表面势,ψss是源端的表面势;qi为反型层荷密度;Gvsat是T=300K(T是温度)时零电场迁移率的乘积。
[0038] Gvsat定义为
[0039]
[0040] 其中Effec0为有效电场强度,Mue为迁移率降低的系数,Hmue为迁移率降低的指数,θvast为速度饱和迁移因子。
[0041] 小结:步骤二建立栅-源二极管电流方程,栅-漏二极管电流方程,及表征跨导频率分布效应的Idp电流方程,完成非本征结构偏压相关元件模型;
[0042] 步骤三.结合Ⅲ-Ⅴ族HEMT器件物理结构和行为机理,将步骤(1)本征模型和步骤(2)非本征模型构建集约型模型拓扑结构;
[0043] 步骤四.将步骤(3)建立的模型嵌入商用EDA工具,实现模型在EDA仿真工具中可用,具体是:
[0044] 采用Verilog-a语言对步骤(3)提出的模型拓扑结构进行了描述。模型源代码可通过编译器直接编译并链接到仿真器的模型库中,实现模型在EDA仿真工具中可用。
[0045] 步骤五.模型参数提取和确定:
[0046] 5.1器件截止情况下的散射参数S提取寄生元件参数,包括寄生感漏、源接触电阻Rd、Rs和端口引线高频漏、源寄生电感Ld、Ls;
[0047] 5.2测量零偏置情况下器件的散射参数S,采用近似提取方法将散射参数S转换为阻抗参数和导纳参数,直接提取寄生元件参数,包括寄生电感Lg、栅接触电阻Rg、栅端侧墙寄生电容Cfrg、漏端侧墙寄生电容Cfrd、版图漏源寄生电容Cds、源端二极管结寄生电阻Rgs、漏端二极管结寄生电阻Rgd;
[0048] 5.3测量器件直流电流电压特性,采用安捷伦公司ICCAP(Integrated Circuit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Program-集成电路表征及分析软件)软件拟和获得各直流模型参数,包括跨导gm,漏源电流Ids,栅-漏、栅-源结二极管Djs、Djd,并由Ith=Ids×Vds获得热子电路元件热电流Ith。
[0049] 5.4测取全工作区域小信号散射参数S获得器件电压电容特性曲线,ICCAP软件提取内核模型的三端电荷模型参数,包括栅漏电容Cgdi、栅源电容Cgsi和源漏电容Cdsi;
[0050] 5.5在较大频率范围(选择0~40GHz)测量散射参数S,ICCAP软件提取高频特性参数,估算跨导频率分布效应临界频率f,f=1/(2π×Rdb×Cdb),确定表征跨导频率分布效应的电阻Rdp、电容Cdp值和交流电流放大倍数β。
[0051] 5.6将步骤5.1-5.5提取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
[0052] 重新测取全工作区域范围(即包括工作和非工作状态)散射参数S,采用随机优化算法,对模型所有参数进行优化。注意:直流电流模型参数和偏压无关量在之前提取过程中应该先确定,确定后不再改变。
[0053] 小结:在片测试实际器件,获得的测试数据按照步骤(5.1)-(5.6)实现模型参数值的提取和确定。
[0054] 步骤六.集约型模型验证:
[0055] 给出测试与仿真的器件输出特性、转移特性、跨导特性、电容-电压特性曲线的对比,器件测试与模型仿真结果一定程度验证建立的电荷模型的准确性。
[0056] 本发明方法通过求解表面势源头方程推导模型电流、电荷/电容方程的方法,突破了现有Ⅲ-Ⅴ族HEMT器件建模技术,能解决现有物理模型存在的量子效应处理的物理问题和经典载流子传输方程与新效应联立自洽求解带来的数值算法问题;重新推导体电荷密度计算公式,解决了电荷模型中难以胶合问题,为本发明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