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0014] 实施例1
[0015] 将1g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1g脂环族环氧树脂A1815、0.4g阳离子光引发剂PI6992和1g正硅酸四乙酯作为油相混合均匀,与40mL含2%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127的水溶液混合,经8000rpm高速匀质机搅拌15min,形成O/W乳液;将O/W乳液转移到圆底烧瓶中,滴加400μL预先配置好的2mol/L的稀盐酸溶液,升温至50℃,转速300rpm开始反应,3h后,补加1mL正硅酸四乙酯,同时每4小时加入一次400μL2mol/L的稀盐酸溶液,一共加3次,继续反应12h,反应完全后,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至上层清液无色透明,烘箱中放置干燥。
[0016] 实施例2
[0017] 将1g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1g脂环族环氧树脂A1815、0.6g阳离子光引发剂PI6992和1g正硅酸四乙酯作为油相混合均匀,与40mL含2%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127的水溶液混合,经8000rpm高速匀质机搅拌15min,形成O/W乳液;将O/W乳液转移到圆底烧瓶中,滴加500μL预先配置好的2mol/L的稀盐酸溶液,升温至50℃,转速300rpm开始反应,3h后,补加1.5mL正硅酸四乙酯,同时每4小时加入一次500μL浓度为2mol/L的稀盐酸溶液,一共加3次,继续反应12h,反应完全后,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至上层清液无色透明,烘箱中放置干燥。
[0018] 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所制备的微胶囊表面较致密,粒径约为30μm,分散均匀,且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壳厚约3μm。
[0019] 如图2所示,将制得的微胶囊与环氧树脂E-51、热固化剂1670T按3:5:2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将混合好的涂料以刮涂的方式涂在马口铁片上,在40℃下固化24h即可得到微胶囊自修复涂层。通过用刀片对涂层表面进行刻痕,产生裂纹,裂纹宽度约为20μm,将所制备的试样暴露在紫外光下约20min,用扫描电镜观察光照前后的裂纹形貌,发现裂纹在一定程度下变窄甚至消失,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自修复效果,且将此微胶囊进行高低温/低气压处理后,微胶囊仍表现出较好的修复效果,说明该微胶囊是一种潜在可应用于航天器涂层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020] 实施例3
[0021] 将1g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1g脂环族环氧树脂A1815、0.8g阳离子光引发剂PI6992和1g正硅酸四乙酯作为油相混合均匀,与40mL含2%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127的水溶液混合,经8000rpm高速匀质机搅拌15min,形成O/W乳液。将O/W乳液转移到圆底烧瓶中,滴加600μL预先配置好的2mol/L的稀盐酸溶液,升温至50℃,转速300rpm开始反应,3h后,补加1.5mL正硅酸四乙酯,同时每4小时加入一次600μL浓度为2mol/L的稀盐酸溶液,一共加3次,继续反应12h,反应完全后,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至上层清液无色透明,烘箱中放置干燥。
[0022] 实施例4
[0023] 将1g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1g脂环族环氧树脂A1815、1g阳离子光引发剂PI6992和1g正硅酸四乙酯作为油相混合均匀,与40mL含2%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127的水溶液混合,经8000rpm高速匀质机搅拌15min,形成O/W乳液;将O/W乳液转移到圆底烧瓶中,滴加700μL预先配置好的2mol/L的稀盐酸溶液,升温至50℃,转速300rpm开始反应,3h后,补加
2mL正硅酸四乙酯,同时每4小时加入一次700μL浓度为2mol/L的稀盐酸溶液,一共加3次,继续反应12h,反应完全后,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至上层清液无色透明,烘箱中放置干燥。
[0024] 实施例5
[0025] 将1g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1g脂环族环氧树脂A1815、1g阳离子光引发剂PI6992和2g正硅酸四乙酯作为油相混合均匀,与40mL含2%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127的水溶液混合,经8000rpm高速匀质机搅拌15min,形成O/W乳液。将O/W乳液转移到圆底烧瓶中,滴加700μL预先配置好的2mol/L的稀盐酸溶液,升温至50℃,转速300rpm开始反应,3h后,补加
2mL正硅酸四乙酯,同时每4小时加入一次700μL浓度为2mol/L的稀盐酸溶液,一共加3次,继续反应12h,反应完全后,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至上层清液无色透明,烘箱中放置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