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0017]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0] 如图1‑4所示,一种便携式隔离带结构,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支柱2,且支柱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架3,连接架3包括圆柱301、螺纹孔302、转动件303、压板304和螺柱305,底板1的上表面位于支柱2的外侧设置有增重结构4,且增重结构4包括第一增重块401、第二增重块402、通孔403、卡接槽404、卡接柱405和凹槽406;
[0021] 底板1与支柱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且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耐磨垫,耐磨垫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提高了使用效果。
[0022] 螺纹孔302开设于圆柱301上,且圆柱301固定于支柱2的上端,转动件303套设于圆柱301上,压板304与螺柱305之间固定连接,且螺柱305与螺纹孔302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的连接架3,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节,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0023] 转动件303包括旋转套3031、圆孔3032、连接头3033和球形槽3034,圆孔3032开设于旋转套3031上,且旋转套3031通过圆孔3032套设于圆柱301之上,连接头3033固定于旋转套3031的外表面上,球形槽3034开设于连接头3033上,连接头3033上设置球形槽3034,配合着柔性带端部的球体使用,便于工作人员快速的进行连接,拆卸起来也方便快捷,简化了操作过程中。
[0024] 通孔403开设于第一增重块401、第二增重块402之上,且第一增重块401、第二增重块402通过通孔403套设于支柱2上,卡接槽404开设于第一增重块401上,卡接柱405固定于第二增重块402的内侧位置处,凹槽406开设于第一增重块401、第二增重块402之上,采用增重结构4,需要的时候可以对底板1进行增重,保证使用时的稳定性。
[0025] 卡接柱405与卡接槽404之间相卡接,第一增重块401、第二增重块402通过卡接槽404、卡接柱405的相卡接固定在一起,增重块之间可以拼接,方便安装拆卸,操作简单方便。
[002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携式隔离带结构,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将隔离带搬运到需要使用的地方,在合适的位置处放置底板1,通过底板1将支柱2等结构支撑起来,然后在相邻支柱2之间连接柔性带,连接时,将柔性带端部的球体放入到转动件303中连接头3033上的球形槽3034中,从而通过连接头3033将柔性带连接好,当所有的柔性带连接完成后即可形成隔离,在连接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转动件303的位置角度进行微调,调节时,转动压板304,使得螺柱305在圆柱301上的螺纹孔302中转动,随后转动旋转套3031,旋转套3031通过圆孔3032在圆柱301上转动,进而带着连接头3033等结构旋转,当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处后,再旋紧压板304即可,通过设置的连接架3,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节,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同时柔性带端部设置球体,配合着连接头3033上的球形槽3034使用,便于工作人员快速的进行连接,拆卸起来也方便快捷,简化了操作过程中,节约了时间,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对转动件303进行更换,更换时,将压板304和螺柱305拆卸下来,将旋转套
3031从圆柱301上取下来,随后更换并进行安装,安装后即可继续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重,工作人员通过凹槽406将第一增重块401和第二增重块402放置到底板1上,将第一增重块401和第二增重块402合到一起,使得卡接柱405卡入到卡接槽404中,此时增重结构4就安装在了底板1上,从而起到一个增重的效果,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0027]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