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湖北大学 >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专利详情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9-12-02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0-05-05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1-08-27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9-12-02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911212468.6 申请日 2019-12-02
公开/公告号 CN110973037B 公开/公告日 2021-08-27
授权日 2021-08-27 预估到期日 2039-12-02
申请年 2019年 公开/公告年 2021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A01K63/00A01K63/04A01K63/10A01K61/10A01G22/22 主分类号 A01K63/0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4
权利要求数量 5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8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207341012U、CN207461206U、CN205320702U、CN207040584U、CN206629778U、KR20170066177A、KR20150078928A、JPH07250588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3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转让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权利转移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湖北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合肥智慧龙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红兵、邓梅娥、卢进登、尹光霞、赵丽娅、许峰、赵耀阳、李艺斐、黄紫凌 第一发明人 陈红兵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 430062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9
申请人所在省 湖北省 申请人所在市 湖北省武汉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赵泽夏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包括:池体、植稻箱、养鱼箱和清淤组件,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水平布置的栅板,使所述池体内形成上下两层结构,且池体底部开设有清淤口;所述植稻箱至少有两个,其放置于所述栅板之上,且各个所述植稻箱相互平行;相邻所述植稻箱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养鱼箱;清淤组件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底部,其将所述池体底部的淤泥推向所述清淤口。在养殖的过程中,淤泥和沉渣可透过栅板的缝隙积聚于池体的底部,而后通过清淤组件将底部积聚的淤泥从清淤口推出,而当水稻收割和捕捞鱼的时候可通过清淤口排空池体内的水,从而可在植稻箱中收割水稻,同时可在无水的捕鱼箱中打捞鱼。
  • 摘要附图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3-01-17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3.01.05 专利权人由湖北大学变更为合肥智慧龙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由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变更为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甘泉路81号沃野花园商办楼B-1018
2 2021-08-27 授权
3 2020-05-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A01K 63/00 专利申请号: 201911212468.6 申请日: 2019.12.02
4 2020-04-10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植稻箱、养鱼箱和清淤组件,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水平布置的栅板,使所述池体内形成上下两层结构,且池体底部开设有清淤口;所述植稻箱至少有两个,其放置于所述栅板之上,且各个所述植稻箱相互平行;相邻所述植稻箱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养鱼箱;所述清淤组件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底部,其将所述池体底部的淤泥推向所述清淤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稻共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淤组件包括:推板、伸缩架,所述推板竖直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底部,所述伸缩架一端连接所述推板,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池体侧壁,外部液压缸驱动所述伸缩架伸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稻共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呈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稻共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稻箱内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由砂石层和泥土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稻共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养鱼箱包括支撑框和网罩,所述支撑框为一矩形框,所述网罩边沿固定于所述矩形框的内沿。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态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

背景技术

[0002] 渔稻共生这一生产理念符合现今生态环保的需要,将渔业养殖与水稻种植的废弃物重复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但相应的,因为渔稻共生的需要,稻田的布局复杂。由于稻田和鱼池交错分布影响稻田的收割和鱼的打捞效率。同时,稻田还需要定期进行清淤,从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
[0004]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包括一种池体、植稻箱、养鱼箱和清淤组件,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水平布置的栅板,使所述池体内形成上下两层结构,且池体底部开设有清淤口;所述植稻箱至少有两个,其放置于所述栅板之上,且各个所述植稻箱相互平行;相邻所述植稻箱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养鱼箱;所述清淤组件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底部,其将所述池体底部的淤泥推向所述清淤口。
[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池体中部水平设置有一个栅板,栅板将池体分隔成为上下两层结构,将植稻箱和养鱼箱布设于栅板之上,同时多个植稻箱相互平行设置,相邻两个植稻箱间均设置有一个养鱼箱,而清淤组件设置于池体底部。在实际的使用中,向池体内填充水,在植稻箱内栽种水稻,在养鱼箱中养鱼,在养殖的过程中,淤泥和沉渣可透过栅板的缝隙积聚于池体的底部,而后通过清淤组件将底部积聚的淤泥从清淤口推出,而当水稻收割和捕捞鱼的时候可通过清淤口排空池体内的水,从而可在植稻箱中收割水稻,同时可在无水的捕鱼箱中打捞鱼。

实施方案

[0011]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12]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渔稻共生养殖池,包括池体100、植稻箱200、养鱼箱300、和清淤组件400。
[0013] 池体100内部呈长方体空间,池体内设置有水平布置的栅板110,栅板110将池体100分隔成为上下两层,同时栅板110上均匀分布有条状的镂空,以便于水的流通。同时在在矩形池底的短边处开设有清淤口120,池底的淤泥通过清淤组件400将池底的淤泥从清淤口
120处清理出去。此外在池体100的上边沿开设有一进水口130。值得注意的是清淤口120处应当设置一阀门,在池体100内部蓄水的时候需要将阀门关闭,相应的,当进行清淤、换水以及排水操作的时候,应当将阀门打开。
[0014] 植稻箱200底部带有网孔210,使植稻箱200内连通池体100。容易想到的是植稻箱200内部需要放置泥土用于栽植水稻,但是泥土质地细腻,在水的浸泡下会从网孔210中渗漏,在植稻箱200底部先铺设沙石层,而后再在沙石层上铺设泥土层,植稻箱200外壁形成卡接槽240。使植稻箱码放于栅板110之上,同时采用多个植稻箱200相互平行设置。
[0015] 相邻两个植稻箱200间均夹设有一个养鱼箱300,养鱼箱300包括支撑框310和网罩320,支撑框310为一矩形框,网罩320边沿固定于支撑框310的内边沿。此外,支撑框310的边沿延伸出卡接端311,卡接端311嵌设于卡接槽240中,从而使养鱼箱300固定于植稻箱200之间。
[0016] 清淤组件400设置于池体100的底部和栅板110的夹层中,用于将池体100底部的淤泥从清淤口120处清理出去。清淤组件400包括推板410、伸缩架420,为了提高铲除淤泥的效果,将推板410设置成凹面,伸缩架420一端连接推板410,其另一端固定于池体100的侧壁,由外部液压缸驱动伸缩架420伸缩,从而带动推板410在池体100底部滑动,从而推动淤泥从而清淤口120排出。
[0017] 池体100中部水平设置有一个栅板110,栅板110将池体分隔成为上下两层结构,将植稻箱200和养鱼箱300布设于栅板110之上,同时多个植稻箱200相互平行设置,相邻两个植稻箱200间均设置有一个养鱼箱300,而清淤组件400设置于池体100底部。在实际的使用中,向池体100内填充水,在植稻箱200内栽种水稻,在养鱼箱300中养鱼,在养殖的过程中,淤泥和沉渣可透过栅板110的缝隙积聚于池体的底部,而后通过清淤组件400将底部积聚的淤泥从清淤口120推出,而当水稻收割和捕捞鱼的时候可通过清淤口120排空池体内100的水,从而可在植稻箱200中收割水稻,同时可在无水的养鱼箱300中打捞鱼。
[0018]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本发明渔稻共生养殖池结构示意图;
[0007] 图2是本发明渔稻共生养殖池的清淤组件结构示意图;
[0008] 图3是本发明渔稻共生养殖池的池体结构示意图;
[0009] 图4是本发明渔稻共生养殖池的植稻箱结构示意图;
[0010] 图5是本发明渔稻共生养殖池的养鱼箱结构示意图。
专利联系人(活跃度排行)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