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3] 请参阅图1‑8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装置,包括进风风机1a、出风风机1b;进风风机1a的进气端连通有进风处理装置1;进风风机1a和出风风机1b的出气端均与一进出风切换装置3连通;进出风切换装置3具有两分别与进风风机1a和出风风机1b连通的第一端231,进出风切换装置3还具有两个分别连通第一进出风释吸装置3a和第二进出风释吸装置3b的第二端208;进出风切换装置3包括圆形筒体20,圆形筒体20内设置有可沿其内壁转动的芯体23,两第二端208均设置在圆形筒体20的底部,两第一端231均设置在芯体23的顶部;第一端231为一贯穿芯体23的空气流道,芯体23的底部还设置有两分别与两第一端231一一配合连通的空气通道233,任意一空气通道233均位于两第一端231之间;第一进出风释吸装置3a和第二进出风释吸装置3b分别安装在室内的顶部和底部;通过将进出风释吸装置根据选择安装在室内的顶部和底部任意位置,同时通过在使用时切换进出风切换装置将两个进出风释吸装置的功能进行进风‑出风的功能切换,解决了现有通风方式存在导致室内空气对流不完全,通风效果差的问题。
[0024] 如图9‑13,第一进出风释吸装置3a和第二进出风释吸装置3b结构相同;第一进出风释吸装置3a包括若干依次连通的进出风释吸模块,任意相邻两进出风释吸模块之间均通过管路6连通;进出风释吸模块包括安装支架30,设置在安装支架30上的进出风释吸嘴5,以及连通管路6、进出风释吸嘴5的Y型管61,同时采用由若干进出风释吸模块通过管路连通的进出风释吸装置的设置,根据需求将进出风释吸模块均匀安装在室内的边角处等位置,从而保证任意一位置的通风效果;且通过Y型管61的设置,方便在任意两进出风释吸模块新增安装一新的进出风释吸模块,整体上的安装操作方便。
[0025] 如图12‑13,安装支架30包括U型板31,U型板31的两端分别向外侧翻折成型有安装边312,安装边312上设置有固定孔313;U型板31的两侧板上设置有一对呈同心结构、且用于管路6穿过的通孔32;位于通孔32处的U型板31一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对管路6进行固定的夹持机构;U型板31的底侧面贯穿设置有一与进出风释吸嘴5连接的外螺纹管311,通过该U型板31的设置,整体上方便了将进出风释吸模块安装在任意位置上;进出风释吸嘴5包括与外螺纹管311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套51,螺纹套51的端部设置有一喇叭口结构52,喇叭口结构52的广口端和窄口端分别设置有一多孔滤板一54和多孔滤板二55,内螺纹套51的端部还设置有抵靠在外螺纹管311端部的止挡环53位于多孔滤板一54和多孔滤板二55之间形成的空腔内填充有空气过滤吸附颗粒,使用时通过空气过滤吸附颗粒对经过空气过滤吸附颗粒的空气进行吸附过滤,保证排出和排入的空气的质量。
[0026] 如图13,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U型板31一侧壁上的两个平行设置的凸板33,凸板33上螺纹贯穿设置有调节螺栓36,调节螺栓36的端部通过轴承一37连接有一弧形夹紧板34;位于轴承一37两侧的弧形夹紧板34和凸板33之间连接有导向伸缩套杆A35,通过夹持机构的设置,方便对连接在安装支架30两侧的管路6进行固定,避免因管路6的自重力原因导致管路6与Y型管61的连接处出现松动,同时增强管路6安装的稳定性。
[0027] 如图2‑8,圆形筒体20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2,第一端231从芯体23的顶部突出;顶板2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端231转动角度的弧形孔222;第一端231的最大转动范围为90°;
圆形筒体20的底侧面设置有支撑腿201;芯体23的顶部设置有驱动芯体23在圆形筒体20内转动的驱动杆21,且顶板22上设置有与驱动杆21配合转动的轴承孔,且轴承孔处配合安装有轴承二221,轴承二221的内圈与驱动杆21连接;圆形筒体20的底侧面设置有水平设置的横梁A202,横梁A202的端部设置有向上的立柱203,立柱203的顶部设置有横置在芯体23正上方的横梁B204,横梁B204的顶部设置有与轴承二221呈同心结构的轴承三205,驱动杆21的端部与轴承三205的内圈配合连接;还包括一电机,电机通过传动结构与驱动杆21传动连接,传动结构为传动链条;驱动杆21上设置有与传动结构传动连接的传动模块211,传动模块211为链轮;圆形筒体20内侧壁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四个滑槽206,位于四个滑槽206底端设置有环形槽道207,芯体23的外侧设置有可沿滑槽206、环形槽道207滑动的球面凸起232;
使用时通过电机带动控制芯体23在圆形筒体20内发生转动,从而实现在使用时根据需求调整第一端231和第二端208的对应连通关系,从而整体上对进出风释吸装置的功能进行进风‑出风的功能切换;同时通过环形槽道207的设置,方便了芯体23在圆形筒体20内发生转动,以及对芯体23在圆形筒体20内发生转动进行限位;同步的通过滑槽206的设置,方便芯体23安装和拆卸。
[0028] 如图16‑19、21,进风处理装置1包括三个依次连通连接的矩形管体10,矩形管体10的两端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台阶11,安装台阶11上安装有多孔隔板12,矩形管体10的相对两内侧壁上设置有一对人孔101;还包括两个分别抵靠在两人孔101处的矩形管体10外侧壁的密封板一102和密封板二103;密封板一102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柱108,密封板二103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柱108贯穿的通孔105,连接柱108为一螺纹柱,螺纹柱的端部螺纹连接有抵靠在密封板二103上的锁紧螺母106;相邻两矩形管体10之间连接矩形连接套14,矩形连接套14上设置有固紧螺栓141,三个矩形管体10内分别填充有海绵、活性炭一和活性炭二,通过进风处理装置1对进风进行预处理,为了进行加湿,可将活性炭二替换为竖直安装在矩形管体10内的多个棉布,通过在棉布上喷出进行加湿。
[0029] 如图16‑21,密封板一102和密封板二103均为一矩形板,矩形板靠近矩形管体10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圈109,位于密封圈外周侧的矩形板四个拐角侧均设置有定位孔104,位于人孔101周侧的矩形管体10外侧壁上设置有与定位孔104配合的定位柱107;位于进风处理装置1两端的两矩形管体10上分别连接有密封安装在矩形管体10端部的端盖板13,端盖板13上设置管道结构131,通过定位孔104和定位柱107的配合,整体上方便了对密封板一102和密封板二103的安装;使用时,当需要打开人孔101将矩形管体10内填充的活性炭等拆除时,先松掉锁紧螺母106,此时将密封板一102和密封板二103从人孔101处拆除,然后再将活性炭等清理,先将密封板一102通过定位孔104和定位柱107的配合抵靠在矩形管体10外侧壁上,然后向矩形管体10内填入新的活性炭等颗粒,将密封板二103定位孔104和定位柱107的配合抵靠在矩形管体10外侧壁上,锁紧锁紧螺母106即可。
[0030] 如图14‑15,进风风机1a的出气端和出风风机1b的进气端分别与一调节装置4相连通;调节装置4包括柱状的壳体,壳体包括管体400以及设置在管体400两端的端板40,两端板40分别设置有进出气接头41;管体400内设置有沿其内壁滑动的活塞42,活塞42的两侧均连接有若干导向伸缩套杆B43,导向伸缩套杆B43的端部固定在端板40上;两端板4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杆46和第二连接杆44,第一连接杆46和第二连接杆44的端部分别连接有导向密封杆A47和导向密封杆B45,活塞42上设置有与导向密封杆A47和导向密封杆B45配合的贯穿孔A49和贯穿孔B48,通过调节装置4的设置,保证在进出风释吸装置的功能进行进风‑出风的功能切换进行过程中,通过活塞42两侧形成的空气腔分别进行空气的暂存和暂给;功能切换进行过程中,进风风机1a、出风风机1b均进行抽风作业,进风风机1a将外界风抽入到一空气腔,出风风机1b将另一空气腔内暂存的空气抽出,从而使得在此操作下活塞42沿靠近与出风风机1b连接的一端移动。
[0031] 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室内和室外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均连通有一处理器,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进出风切换装置3;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外温度;当室外温度高度室内时,则控制通过设置在底部的进出风释吸装置进行进风,通过设置在顶部的进出风释吸装置进行排风;当室内温度高出室外温度时,则控制通过设置在顶部的进出风释吸装置进行进风,通过设置在底部的进出风释吸装置进行排风。
[0032]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3]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