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0026] 实施例1
[0027] 一种圆木抛光成珠的设备,如图1和图9所示,包括有底座1、安装板2、导杆201、第一伺服电机3、卡紧机构4、推进打磨机构5和切割机构6,底座1上部对称式设有两个导杆201,导杆201上滑动式设有安装板2,安装板2上部左侧设有电机支撑板,电机支撑板上部设有第一伺服电机3,底座1上部卡紧机构4,安装板2上部设有推进打磨机构5,底座1上部后侧设有切割机构6。
[0028] 若使用者需要将圆木抛光成珠,可以使用本设备,首先,将需要进行抛光的圆木放置在卡紧机构4内进行固定,然后打开第一伺服电机3,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推进打磨机构5向右移动对圆木进行打磨抛光,同时推进打磨机构5带动切割机构6向右移动,抛光完成后,通过切割机构6对抛光后的圆珠进行切割,抛光完成后,使用者可以推动安装板2向后侧移动,使得推进打磨机构5位于圆木需要进行打磨的位置,当使用者不需要再对圆木进行打磨时,关闭第一伺服电机3。
[0029] 实施例2
[0030]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8所示,卡紧机构4包括有支撑座40、第二伺服电机41、第一支撑板42、卡爪壳43、拧紧口44、轴齿45和卡块46,底座1上部右后侧设有支撑座40,支撑座40上部设有第二伺服电机41,底座1上部左后侧第一支撑板42,第二伺服电机41的输出轴穿过第一支撑板42,第二伺服电机41的输出轴上设有卡爪壳43,卡爪壳43内设有轴齿
45,卡爪壳43外侧转动式安装有拧紧口44,拧紧口44与轴齿45配合,卡爪壳43后侧滑动式设有卡块46,卡块46与轴齿45配合。
[0031] 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工具转动拧紧口44,拧紧口44带动轴齿45转动,进而使得卡块46向外侧转动,从而使用者可以将需要进行打磨的圆木放置在卡块46之间,然后反方向转动拧紧口44,从而使得卡块46向内侧转动,对圆木进行卡紧,然后使用者可以打开第二伺服电机41,通过第二伺服电机41带动卡爪壳43及其部件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圆木进行转动,便于推进打磨机构5对圆木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使用者可以关闭第二伺服电机41。
[0032] 推进打磨机构5包括有移动台50、六菱轴51、蜗杆52、第二支撑板53、第一转轴54、蜗轮55、第三支撑板56、第二转轴57、传动组件58、缺齿环59、转杆510、第一弹簧511、棘爪512、扭簧513、第二弹簧514、挡板515、转柄516、第三弹簧517、第一齿条518和第一轴承519,安装板2上部滑动式设有移动台50,第一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六菱轴51,六菱轴51与安装板2转动式连接,六菱轴51右侧连接有蜗杆52,蜗杆52右端连接有打磨杆,移动台50右侧前后对称式设有第二支撑板53,两侧的第二支撑板53之间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54,第一转轴54上设有蜗轮55,蜗轮55与蜗杆52啮合,移动台50上部左侧前后对称式设有第三支撑板56,两侧的第三支撑板56之间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57,第二转轴57与第一转轴54之间连接有传动组件58,第二转轴57上设有第一轴承519,第一轴承519上设有缺齿环59,第二转轴57上转动式设有两个转杆510,转杆510与第二转轴57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511,第二转轴57上转动式设有棘爪512,棘爪512与第二转轴57之间连接有扭簧513,棘爪512与缺齿环
59内侧接触配合,电机支撑板与安装板2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514,安装板2上部右侧滑动式设有挡板515,安装板2转动式设有转柄516,挡板515与转柄516接触,挡板515内部与安装板
2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517,安装板2上设有第一齿条518,缺齿环59与第一齿条518啮合。
[0033] 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六菱轴51及蜗杆52转动,通过蜗杆52与蜗轮55啮合,带动第一转轴54转动,通过传动组件58带动第二转轴57及转杆510转动,然后通过转杆510带动缺齿环59进行转动,同时,第二转轴57带动棘爪512转动,棘爪512转动不断与缺齿环59内侧的齿接触时,使得扭簧513发生形变,棘爪512转离缺齿环59内侧的齿,扭簧513复位,通过缺齿环59与第一齿条518啮合,使得缺齿环59沿第一齿条518向右转动,进而带动移动台50向右侧移动,此时第二弹簧514被拉伸,当蜗杆52上的打磨杆与圆木接触时,打磨杆对圆木进行打磨,当移动台50移动至与挡板515接触时,移动台50不再向右移动,打磨杆对圆木进行抛光,此时第二转轴57仍然带动转杆510转动,由于缺齿环59会抵住转杆510,从而第一弹簧511被压缩,当第二转轴57带动转杆510转动不至与缺齿环59接触时,第一弹簧511复位,从而第二转轴57带动转杆510不断在缺齿环59内转动,在第二弹簧514的作用力下,缺齿环59会反向转动,棘爪512会抵住缺齿环59内侧的齿,从而可以防止缺齿环59进行反转,当圆木被打磨抛光完成后,切割机构6向下移动对圆珠进行切割,同时,切割机构6的部件向下压动挡板
515,使得第三弹簧517被压缩,由于缺齿环59的有齿部分的长度大于打磨杆到圆木之间的距离,从而挡板515不再抵住缺齿环59后,缺齿环59会继续向右转动一小段距离,使得缺齿环59的缺齿部分转动至靠近第一齿条518的位置,然后在第二弹簧514的复位作用下,移动台50向左移动复位,当使用者需要抛光不同大小的圆珠时,使用者可以更换打磨杆的尺寸,然后通过对挡板515进行左右移动,然后通过转柄516对挡板515进行固定,进而调节蜗杆52上的打磨杆到圆木的距离。
[0034] 切割机构6包括有滑轨60、内齿环61、支撑架62、第二轴承63、卡球64、第四弹簧65、全齿轮66、第三转轴67、缺齿轮68、支撑杆69、第二齿条610、第五弹簧611、第一固定杆612和刀具613,第二转轴57上转动式设有内齿环61,第二转轴57上设有支撑架62,支撑架62与缺齿环59连接,第二转轴57上设有第二轴承63,第二轴承63上滑动式设有两个卡球64,卡球64滑动式穿过支撑架62,内齿环61与卡球64滑动式连接,卡球64上设有第四弹簧65,第四弹簧65与第二轴承63连接,第二转轴57上设有缺齿轮68,缺齿轮68上对称转动式设有第三转轴
67,两个第三转轴67与第二转轴57上均设有全齿轮66,相邻的两个全齿轮66啮合,外侧的两个全齿轮66与内齿环61啮合,移动台50上部后侧设有支撑杆69,支撑杆69上滑动式设有第二齿条610,第二齿条610与缺齿轮68啮合,第二齿条610与移动台50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
611,移动台50上部右后侧设有滑轨60,滑轨60上滑动式设有第一固定杆612,第一固定杆
612与第二齿条610连接,第一固定杆612右侧下部设有刀具613。
[0035] 第二转轴57转动带动支撑架62、第二轴承63、卡球64及中间的全齿轮66转动,由于支撑架62上与卡球64接触的位置为弧面,从而卡球64转动,初始状态下,两侧的卡球64会卡住内齿环61,导致内齿环61不会转动,当两侧的卡球64转动,在内齿环61的作用下,卡球64偏移支撑架62上弧面的位置,此时第五弹簧611被拉伸,从而卡球64不再抵住内齿环61,通过中间的全齿轮66与两侧的全齿轮66啮合,进而带动内齿环61进行反方向转动,同时,第二转轴57带动缺齿轮68转动,由于第五弹簧611的力较大,从而缺齿轮68转动至与第二齿条610接触,第二齿条610卡住缺齿轮68,使得缺齿轮68不再转动,当卡球64转动半圈至靠近支撑架62上弧面的位置时,在第四弹簧65的复位作用下,卡球64复位,从而卡球64会重新抵住内齿环61,使得内齿环61不再转动,此时缺齿轮68转动的力变大,从而可以带动第二齿条
610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固定杆612及刀具613向下移动,刀具613对抛光完成的圆珠进行切割,同时,第一固定杆612下部穿过移动台50,对挡板515进行下压,当缺齿轮68转动至缺齿部分时,在第五弹簧611的复位作用下,第二齿条610向上移动复位。
[0036] 实施例3
[0037] 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9和图10所示,还包括有移动机构7,移动机构7包括有第二固定杆70、第四转轴71、楔形块72、第六弹簧73、卡杆74、卡柱75、第七弹簧76、第八弹簧77和滑杆78,移动台50下部设有第二固定杆70,第二固定杆70下部转动式设有第四转轴71,第四转轴71上设有楔形块72,第二固定杆70下部连接有第六弹簧73,楔形块72与第六弹簧
73连接,底座1中间设有卡杆74,卡杆74与安装板2滑动式连接,底座1上滑动式设有滑杆78,滑杆78上滑动式设有卡柱75,卡柱75与卡杆74滑动式连接,卡柱75与卡杆74之间连接有第七弹簧76。
[0038] 初始状态下,第六弹簧73被压缩,移动台50带动第二固定杆70、第四转轴71及楔形块72向右移动时,从而卡柱75不再挡住楔形块72,在第六弹簧73的复位作用下,楔形块72复位,当移动台50带动楔形块72向左移动复位时,楔形块72带动最前侧的卡柱75向左移动,使得卡柱75移动至卡杆74内,此时第七弹簧76被压缩,从而使用者可以推动安装板2向后侧移动,使得安装板2移动至两个卡柱75之间的位置,安装板2带动其上部件向后侧移动,便于对圆木的其他位置进行打磨,此时第七弹簧76复位,从而两个卡柱75可以对安装板2进行固定,且第二个卡柱75对楔形块72进行卡住,使得第六弹簧73重新处于压缩状态,安装板2向后侧移动的过程中,第八弹簧77不断被压缩,当圆木被打磨完成后,使用者可以手动移动滑杆78,使得滑杆78带动所有的卡柱75移动至卡杆74中,此时第七弹簧76被压缩,从而卡柱75不会挡住安装板2,使用者就可以手动移动安装板2向前侧移动,对安装板2进行复位。
[0039] 尽管已经仅相对于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受益于本公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各种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