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58] 如图1、2、3所示,它包括固定壳1、触发机构2、限宽柱机构3、储能机构4、方槽5、第一容纳腔6、第二容纳腔7,如图4、5所示,其中固定壳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触发机构2的方槽5,且每个方槽5内均安装有触发机构2;如图4所示,固定壳1上还设置有安装储能机构4的第一容纳腔6和安装两个对称分布限宽柱机构3的第二容纳腔7,且第一容纳腔6与第二容纳腔
7相通;如图4、5所示,多个方槽5均位于第一容纳腔6上侧,且多个方槽5均与第一容纳腔6相通;如图6、7、9所示,两个限宽柱机构3均位于触发机构2一侧,且储能机构4位于触发机构2下侧。
[0059] 所述触发机构2中设置有识别车速并通过铰接安装的触发块,快速前进的车辆对触发机构2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使得触发机构2中的触发块围绕铰接点摆动,并且该摆动角度使得与触发块相连的齿条和触发机构2中齿轮啮合工作;触发机构2中触发块的运动经其上设置的齿轮齿条传递,使得储能机构4将车辆经过限宽柱机构3一侧的触发机构2的运动能量储存下来;车辆到达限宽柱机构3附近,储能机构4快速释放能量驱动限宽柱机构3中的多个连杆组成的连杆机构工作,两个限宽柱机构3将会从初始状态矮胖变得瘦高,两个限宽柱机构3之间距离从初始状态窄变得宽,快速前进的车辆将安全通过;缓慢前进的车辆对触发机构2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使得触发机构2中的触发块围绕铰接点摆动,并且该摆动角度使得与触发块相连的齿条和触发机构2中齿轮不会啮合,触发机构2将不会工作,储能机构4也不会工作,两个限宽柱机构3将会维持初始状态矮胖,达到特定宽度范围的车辆通过的目的。
[0060] 如图8、12所示,所述触发机构2包括T形槽9、L形安装板8、支撑弹簧10、回位板簧11、运动条12、第一齿轮13、第一齿条14、第二齿轮15、容纳槽75、第一固定轴16、第一固定板
17、第一导槽18、第一导块19、摆动条20、缺口21,如图14所示,其中摆动条20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容纳槽75;如图14所示,容纳槽75两侧面上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块19;摆动条20具有第一导块19的两侧面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圆柱销,且摆动条20通过其上安装的两个圆柱销与方槽5端面上所开的圆孔转动配合安装在方槽5内;如图12所示,摆动条20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回位板簧11,回位板簧11一端固定安装在摆动条20侧面上,回位板簧11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方槽5侧面上;如图13所示,运动条12两侧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导槽18;如图12所示,运动条12通过第一导槽18与第一导块19的滑动配合安装在容纳槽75内;两个第一导槽18内均安装有支撑弹簧10,支撑弹簧10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导槽18端面上,支撑弹簧10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导块19端面上;如图12所示,运动条12下端面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齿条
14;如图15所示,第一齿轮13外圆面上开有缺口21;第一齿轮13通过轴安装在第一容纳腔6内,且第一齿轮13与两个第一齿条14配合;如图10、11所示,L形安装板8上端的侧面上开有T形槽9;L形安装板8下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纳腔6底面上;第一固定板17下端面固定安装在L形安装板8上端面上;第一固定轴16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板17侧面上;如图12所示,第二齿轮15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固定轴16上,且第二齿轮15与第一齿轮13啮合。
[0061] 如图16所示,所述限宽柱机构3包括支撑机构57、外围帆布58、第一运动圆板59、引导柱60、第二运动圆板61、螺杆62、回位弹簧63、弹簧安装板64、内螺纹72、外螺纹73、导孔74,如图30所示,其中螺杆62一端外圆面上设置有两段对称的外螺纹73;螺杆62未设置外螺纹73的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壳1的上端面、第二容纳腔7通过转动配合安装在固定壳1上;如图
35、36所示,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端面上均开有贯通的内螺纹72和两个贯通的导孔74;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通过其上的内螺纹72与螺杆62上对称的外螺纹73通过螺纹配合安装在螺杆62上;如图30、31、32所示,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
61之间周向均匀的分布有多个支撑机构57;如图29所示,多个支撑机构57外侧通过可更换的外围帆布58连接起来;两个引导柱60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壳1端面上,且引导柱60与第一运动圆板59和第二运动圆板61上的导孔74形成滑动配合;如图33所示,两个弹簧安装板64关于第一运动圆板59和第二运动圆板61的对称面对称安装在螺杆62上,且两个弹簧安装板
64与第一运动圆板59和第二运动圆板61之间均设置有回位弹簧63,如图32所示,其中一个回位弹簧63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运动圆板59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弹簧安装板64端面上;另一个回位弹簧63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运动圆板61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弹簧安装板64端面上;螺杆62与储能机构4配合。
[0062] 如图17、20所示,所述储能机构4包括第三齿轮22、复位弹簧76、第二固定轴24、轴套25、第二齿条27、第三齿条28、T形条29、储能弹簧30、第一伸缩杆31、第二固定板32、推动块33、固定方板34、第三固定板35、第一限位块36、第四固定板37、第二限位块38、第三固定轴39、第四齿轮40、第三皮带41、第四固定轴42、第五固定板43、第一锥齿轮44、阻尼杆45、切口77、第二锥齿轮46、支撑板簧47、第五固定轴48、单向环49、第二导槽50、第五齿轮51、第一支耳52、第二导块53、第一斜面54、第二斜面55、限位板簧56,如图18所示,其中第三齿条28上的下侧齿牙远离限宽柱机构3倾斜;第三齿条28上侧的齿牙为正常齿牙;如图18所示,第三齿条28侧面上固定安装有T形条29;如图17所示,第三齿条28通过T形条29与T形槽9的滑动配合安装在L形安装板8上,且第二齿轮15与第三齿条 28 上侧齿牙啮合;第二固定板32一侧的侧面固定安装在第三齿条28侧面上;如图18所示,推动块33通过第一伸缩杆31安装在第二固定板32上;如图19所示,第一伸缩杆31外侧嵌套有储能弹簧30,且储能弹簧30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板32端面上,储能弹簧30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推动块33端面上;如图16所示,第二齿条27一端固定安装在推动块33侧面上;轴套25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纳腔6底面上;如图16所示,第二固定轴24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轴套25内;如图16所示,第三齿轮22通过键安装在第二固定轴24上,且第三齿轮22与第二齿条27啮合;如图21所示,两个第四固定板37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纳腔6底面上,且两个第四固定板37之间存在有间隙;如图26所示,第一限位块36上端的两侧面上分别开有第二斜面55与第一斜面54,且第二斜面55的倾斜角大于第一斜面54的倾斜角;如图21所示,第一限位块36通过阻尼杆45安装在两个第四固定板37之间,且第一限位块36上的第二斜面55与推动块33配合;如图21所示,阻尼杆45两侧均分布有支撑板簧47,支撑板簧47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纳腔6底面上,支撑板簧47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限位块36下端面上;如图21所示,第五固定轴48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第四固定板37上所开的圆孔内;如图21所示,第五齿轮51通过单向环49安装在第五固定轴48上,且第五齿轮51与第一限位块36侧面上所开的齿牙啮合;如图21所示,第五固定轴48伸出第四固定板37的一端通过键配合安装有第二锥齿轮46;第五固定板43下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纳腔6底面上;如图23所示,第四固定轴42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五固定板43上所开的圆孔内;如图21所示,第一锥齿轮44一端固定安装在第四固定轴42端面上,且第一锥齿轮44与第二锥齿轮46啮合;如图22所示,两个第三固定板35下端面均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纳腔6底面上,且两个第三固定板35相对的端面上对称开有第二导槽50;如图24所示,固定方板34端面上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导块53;如图23所示固定方板34通过第二导块53与第二导槽50的滑动配合安装在两个第三固定板35之间;如图38所示,第二导槽50内安装有复位弹簧76,复位弹簧76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导槽50端面上,复位弹簧76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导块53端面上;如图21所示,第三固定轴39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第三固定板35上;如图21所示,第四齿轮40通过键安装在第三固定轴39上,且第四齿轮40与固定方板34侧面上所开的齿牙配合;
如图37a、37b、37c、37d、37e所示,第四齿轮40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切口77,且本发明设备安装好后该贯通的切口77与 固定方板34侧面上所开的齿牙配合;如图23、25所示,第四固定轴
42与第三固定轴39之间通过第三皮带41连接在一起;如图24所示,两个第一支耳52下端面对称安装在固定方板34上端面上;如图27所示,第二限位块38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一支耳52之间,且第二限位块38与第三齿条28下侧的齿牙配合;如图27所示,限位板簧56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限位块38端面上,限位板簧56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方板34端面上,且限位板簧56靠近第一限位块36分布。
[0063] 所述支撑机构57包括第一连杆65、第二伸缩杆66、第二连杆67、第二支耳68、第三连杆69、第三支耳70、第四支耳71,其中两个第二支耳68对称安装在第一运动圆板59下端面上;两个第三支耳70对称安装在第二运动圆板61上端面上,且两个第三支耳70位于两个第二支耳68正下方;如图34所示,第二连杆67上下两端面均对称安装有两个第四支耳71;第二连杆67通过第二伸缩杆66安装在螺杆62上,且第二连杆67与第二支耳68配合;第二伸缩杆66位于两个弹簧安装板64之间;第二连杆67上端通过其上所安装的第四支耳71与第一连杆
65一端通过圆柱销连接,第一连杆65另一端通过圆柱销与两个第二支耳68连接;第二连杆
67下端通过其上所安装的第四支耳71与第三连杆69一端通过圆柱销连接,第三连杆69另一端通过圆柱销与两个第三支耳70连接。
[0064] 如图28所示,所述第二固定轴24与两个限宽柱机构3中的螺杆62分别通过第一皮带23与第二皮带26连接在一起。
[0065] 所述储能弹簧30的弹性系数小于回位弹簧63的弹性系数。
[0066] 具体实施方式为:首先在道路路面上挖掘一个安装本发明设备的安装坑,将本发明设备安装在该安装坑内;并将本发明设备中的限宽柱机构3调节到需要限宽的位置处;当驾驶员驾驶者车辆缓慢开到本发明设备前侧时,由于回位板簧11的长度设置与摆动条20是一样长的,所以此时的回位板簧11不容易发生变形,此时缓慢前进的车辆轮胎对运动条12的较小冲击力将不会使得回位板簧11发生变形,所以此时的摆动条20将不会围绕圆柱销摆动一定的角度,此时安装在运动条12上的第一齿条14将不会与第一齿轮13啮合,从而使得第一齿轮13不会旋转;第二齿轮15也不会旋转,所以此时的储能机构4将不会工作,此时的储能机构4将不会驱动限宽柱机构3工作,此时的限宽柱机构3将会起到限宽的目的;如果驾驶员对限宽柱机构3的宽度范围没有目测准确,此时的车辆运动速度较慢,所以车辆受到限宽柱机构3的冲击力较小,此时的车辆内人员受到的伤害也较小。
[0067] 当驾驶员驾驶者车辆快速开到本发明设备前侧时,由于触发机构2中的回位板簧11的长度设置与摆动条20是一样长的,所以此时的回位板簧11不容易发生变形,但是快速前进的车辆轮胎对运动条12的较大冲击力将会使得回位板簧11发生变形,所以此时的摆动条20将会围绕圆柱销摆动一定的角度,此时安装在运动条 12 上的第一齿条14将会与第一齿轮13啮合,从而使得第一齿轮13会旋转;第一齿轮13将会驱动第二齿轮15旋转;旋转运动的第二齿轮15将会驱动第三齿条28沿T形槽9方向运动;运动的第三齿条28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下侧齿牙运动,下侧齿牙将会拨动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一支耳52之间的第二限位块38压缩限位板簧56;限位板簧56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限位块38端面上,限位板簧56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方板34端面上,且限位板簧56靠近第一限位块36分布的设计目的是当第三齿条28向靠近限宽柱机构3方向运动时可以被压缩,使得第三齿条28可以靠近限宽柱机构3方向运动,但是限位板簧56不能被拉伸,从而使得第三齿条28向远离限宽柱机构3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此时的第三齿条28将只能向靠近限宽柱机构3方向运动,运动的第三齿条28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固定 板 32 运动,第二固定板 32 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储能弹簧30一端向靠近限宽柱机构3方向运动;由于此时的推动块33与第一限位块36上所开的第二斜面55与第一斜面54,且第二斜面55的倾斜角大于第一斜面54的倾斜角;所以此时的推动块33向靠近限宽柱机构3方向运动是很困难,但是像远离限宽柱机构3方向运动是会非常容易;所以此时的储能弹簧30靠近限宽柱机构3一端受到第一限位块36的限位作用;此后的汽车将会依次通过位于限宽柱机构3前侧的多个触发机构2,当每个触发机构2工作完后,此时的第一齿轮13上所开的缺口21将会与第二齿轮15配合,从而使得当汽车对下一个触发机构2作用,下一个触发机构2将会同样作用第三齿条28将只能向靠近限宽柱机构
3方向运动,不会使得第二齿轮15干涉第三齿条28的运动;储能机构4中的储能弹簧30会将汽车经过多个触发机构2上的能量储存下来;当汽车接近到限宽柱机构3时,此时的支撑板簧47在安装在储能弹簧30上的推动块33的作用下将会发生形变,此前的支撑板簧47不会发生形变;此时的第一限位块36将会向下运动,阻尼杆45的设计目的是,当第一限位块36向下运动是会非常容易,当第一限位块36在支撑板簧47的恢复力作用下运动是会受到阻尼作用变的缓慢向上运动;此时的第一限位块36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将会通过其上所开的齿牙驱动第五齿轮51做旋转运动;但是此时的第五齿轮51由于单向环49的设计,此时的第五齿轮
51将不会带动第五固定轴48做旋转运动;所以此时的第一限位块36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带动第二锥齿轮46、第一锥齿轮44、第四固定轴42、第三皮带41、第三固定轴39、第四齿轮
40、固定方板34运动,所以此时的第二限位块38将会限制第三齿条28的线性运动;储能弹簧
30将会作用推动块33越过第一限位块36,当推动块33越过第一限位块36后,此时的第一限位块36将会在支撑板簧47的恢复力作用下回位,但由于有阻尼杆45的作用,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块36会缓慢的复位,第一限位块36缓慢复位的过程中,将会依次带动第五齿轮51、单向环49、第五固定轴48、第二锥齿轮46、第一锥齿轮44、第四固定轴42、第三皮带41、第三固定轴39、第四齿轮40、固定方板34、第一支耳52、第二限位块38缓慢运动,此时的第二限位块38将会向下运动,但是第二限位块38的向下运动是缓慢运动的,所以此时的储能弹簧30可以将能量完全释放完,如图37b、37c、37d、37e所示,同时本发明设备安装好后第四齿轮40上所开的贯通的切口77与固定方板34侧面上所开的齿牙配合,在第四齿轮40旋转完成后第四齿轮40上所开的切口77将会再次与固定方板34上所开的齿牙配合,此时的固定方板34将会在第二导槽50内安装的复位弹簧76的恢复力作用下快速复位向上运动,固定方板34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支耳52向上运动,第一支耳52将会在圆柱销的作用下带动第二限位块38向上运动,从而使得此时的第二限位块38重新与第三齿条28下侧的齿牙配合;在储能弹簧
30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储能弹簧30将会带动推动块33运动,推动块33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齿条27运动,第二齿条27将会带动第三齿轮22运动,第三齿轮22将会带动第二固定轴24做旋转运动,第二固定轴24将会通过第一皮带23与第二皮带26带动限宽柱机构3中的螺杆62做旋转运动,旋转运动的螺杆62将会通过其上所开的外螺纹73与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上所开的内螺纹72形成螺纹传动,同时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上所开的导孔74将会与引导柱60形成滑动配合,从而使得引导柱60在引导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的作用时,会限制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的旋转运动,此时的螺杆62上所开的外螺纹73与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上所开的内螺纹72具有合适的螺距与螺旋角,使得螺杆62上所开的外螺纹73与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上所开的内螺纹72不会发生自锁现象;此时的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将会在螺纹的传动作用下相反方向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的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连杆65与第三连杆69相反方向运动,此时的第三连杆69向下运动,第一连杆65向上运动,在第一连杆65与第三连杆69的运动作用下将会使得第二连杆67向螺杆
62方向运动,此时的第二连杆67将会使得安装在其外侧的外围帆布58收缩向螺杆62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外围帆布58将会收缩起来,两个限宽柱机构3的运动状态相同,此时的两个限宽柱机构3将会由原来的矮胖变的瘦高;从而使得两个限宽柱机构3之间的间距变大,这样快速运动的车辆将会顺利通过两个限宽柱机构3,此时的限宽柱机构3将不会对车辆的运动起到限制宽度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快速运动的车辆的目的,保护汽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
同时安装在第二连杆67上外围帆布58长时间日晒后将会风化,所以一定时间段后工作人员需要对外围帆布58进行更换,使得本发明设备可以正常运行;当快速运动的车辆通过两个限宽柱机构3后,此时的限宽柱机构3内的回位弹簧63将会使得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恢复到安装时的位置上去,所以此时的螺杆62将会在其上所开的外螺纹73与第一运动圆板59与第二运动圆板61上所开的内螺纹72的螺纹传递作用下做旋转运动,旋转运动的螺杆62将会依次带动第一皮带23和第二皮带26、第二固定轴24、第二齿条27、推动块33、储能弹簧30运动,由于此时的回位弹簧63的弹性系数大于储能弹簧30的弹性系数,所以此时的推动块33将会推动第一限位块36运动,此时的第一限位块36将会向下运动,当推动块33在顺利跨过第一限位块36后,此时的第一限位块36将会在支撑板簧47和阻尼杆45的作用下复位,第一限位块36缓慢复位的过程中,将会依次带动第五齿轮51、单向环49、第五固定轴
48、第二锥齿轮46、第一锥齿轮44、第四固定轴42、第三皮带41、第三固定轴39、第四齿轮40、固定方板34、第一支耳52、第二限位块38缓慢运动,此时的第二限位块38将会向下运动,但是第二限位块38的向下运动是缓慢运动的,此时过程将会后第二限位块38将不会对第三齿条28在起到限位的运动,此时的第三齿条28将会在回位弹簧63的恢复力作用下使得储能机构4内的结构快速恢复到初始安装位置,同时第四齿轮40上所开的贯通的切口77与固定方板34侧面上所开的齿牙配合,在第四齿轮40旋转完成后第四齿轮40上所开的切口77将会再次与固定方板34上所开的齿牙配合,此时的固定方板34将会在第二导槽50内安装的复位弹簧76的恢复力作用下快速复位向上运动,固定方板34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支耳52向上运动,第一支耳52将会在圆柱销的作用下带动第二限位块38向上运动,从而使得此时的第二限位块38重新与第三齿条28下侧的齿牙配合;第二限位块38将会对第三齿条28再次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三齿条28回位完成,至此本发明设备完成一次运行。
[0068]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发明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