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轮廓检测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轮廓检测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8-06-06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9-01-18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1-08-10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8-06-06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0575947.3 申请日 2018-06-06
公开/公告号 CN109087321B 公开/公告日 2021-08-10
授权日 2021-08-10 预估到期日 2038-06-06
申请年 2018年 公开/公告年 2021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G06T7/13G06N3/06 主分类号 G06T7/13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0
权利要求数量 1 非专利引证数量 1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1、CN 106127740 A,2016.11.16CN 102201120 A,2011.09.28CN 104778696 A,2015.07.15CN 103473759 A,2013.12.25王典等.基于突触连接视通路方位敏感的图像分级边缘检测方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5,杨开富.基于多视觉特征的非经典感受野模型及应用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Kai-Fu Yang等.Multifeature-BasedSurround Inhibition Improves ContourDetection in Natural Images《.IEEE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014,;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4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范影乐、蒋涯、张明琦 第一发明人 范影乐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3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朱月芬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轮廓检测方法。本发明首先构建方向敏感的外膝体神经元阵列,记录外膝体选择的轮廓方向,计算外膝体神经元的响应;以距离为因素对外膝体神经元经典感受野与抑制区的视觉输入进行量化处理,将两者差异作为抑制区有效响应,经动态整流与幂指数归一化,得到协同作用参数;通过局部窗口加权融合外膝体神经元的响应得到初级视皮层的视觉输入,检测精准轮廓响应;计算初级视皮层神经元抑制区响应,得到最终的轮廓响应。本发明考虑了视通路中不同层级神经元感知方向时的逐级精细化检测机制,同时模拟不同层级间抑制区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自然图像的轮廓检测性能。
  • 摘要附图
    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轮廓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轮廓检测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1-08-10 授权
2 2019-0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6T 7/13 专利申请号: 201810575947.3 申请日: 2018.06.06
3 2018-12-25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轮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1) 首先构建与像素点一一对应的外膝体神经元阵列;然后模拟外膝体神经元的方向选择机制,设定待检测的k个离散方向,针对每个像素点I(x,y)所对应的外膝体神经元,计算每个方向响应强度,以及该方向响应强度与所有方向响应强度总和的占比;若占比的最大值超过阈值,则记录此最大值所对应的方向,视为最优响应方向ID1(x,y);若所有占比均未达到阈值,则同时记录占比的前两大数值所对应的方向,即最优响应方向和次优响应方向,分别记为ID1(x,y)和ID2(x,y);最后将方向响应的极大值作为该外膝体神经元的响应;
步骤 (2) 计算外膝体‑初级视皮层抑制区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
首先利用高斯函数获得外膝体神经元经典感受野的视觉输入,利用双高斯差函数获得外膝体神经元抑制区的视觉输入,并分别基于距离因素对两个视觉输入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将经量化处理后的两个视觉输入的差异作为外膝体神经元抑制区的有效响应,并对有效响应进行动态半波整流;最后对动态半波整流后的有效响应进行幂指数归一化;将幂指数归一化结果设置为调节初级视皮层神经元抑制区响应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
步骤 (3) 构建与外膝体神经元阵列同尺寸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阵列,确定初级视皮层每个神经元的视觉输入U(x,y);
首先构建一个局部窗口作为初级视皮层某个神经元的感受野,然后计算感受野内所有外膝体神经元与初级视皮层该神经元的突触连接权值,最后融合窗口内所有外膝体神经元的响应,得到初级视皮层该神经元的视觉输入U(x,y);
步骤 (4) 实现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方向精细化检测机制;
若步骤(1)中外膝体仅记录了ID1(x,y),则基于固定的离散角度间隔在最优响应方向左右对称各设定q个离散方向;若外膝体同时记录了ID1(x,y)和ID2(x,y),则在最优和次优响应方向之间共设定p个离散方向;针对2q个或p个离散方向,分别检测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在视觉输入U(x,y)时的方向响应;将方向响应最大值作为初级视皮层检测的精准轮廓响应EV1(x,y);
步骤 (5) 首先计算融合空间尺度因素的初级视皮层抑制区响应Inh(x,y);然后利用步骤(2)获取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对Inh(x,y)进行调节,最后将调节结果用于抑制精准轮廓响应EV1(x,y),并将抑制后的响应作为最终的轮廓响应E(x,y)。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机器视觉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 用的轮廓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轮廓检测是图像理解或视觉分析中前期的重要环节之一,获取的轮廓特征 将有效表达去冗余后的视觉关键细节。轮廓检测任务的难点主要表现在过检测 和欠检测两个方面,前者是由于受到纹理噪声等伪轮廓的干扰,后者则是由于 图像在轮廓对比度分布上的差异性。传统轮廓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图像信息的空 间跃变,因此采取了以差分或形态学等运算为基础的数学手段,在图像质量较 好的情况下通常能够取得不错的性能。但传统方法完全忽视了视觉感知中的生 物神经机制,因此在面对例如多级轮廓检测等复杂任务时,很难满足检测性能 的要求。目前基于生物视觉机制的轮廓检测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生物 视觉提取图像轮廓特征的能力,但它们在模拟视通路视觉信息流处理过程时, 更多关注于视通路上某个层级神经元的经典感受野或抑制区本身,而忽略了视 通路中不同层级之间所具有的抑制区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改变了视觉感知 模型各个层级的孤立性,能够以整体协同的特点去充分发挥各个层级在感知中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 用的轮廓检测方法。
[0004] 本专利考虑到:(1)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对视觉激励具有方向选择特性,传 统检测方法通常设定若干个离散化的角度,然后将出现响应极值的角度确定为 轮廓方向,此时检测的性能将与角度离散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密集的离散化角 度将显著消耗检测系统的有限资源,分散的离散化角度又将严重影响到检测的 准确性。(2)传统方法在模拟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方向选择特性时,一般仅在 本层级内进行角度和尺度的综合考虑,并不考虑前级环节对初级视皮层神经元 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层级之间的关联性将有助于从局部细节过渡到整体结构的 描述。(3)传统方法通常使用高斯差分模型来刻画初级视皮层单个层级内的抑 制区特性,而忽略了视通路上多层级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视觉神经机制。这种协 同作用将使得视通路上视觉信息流的传递和处理构成一个有效整体,将有利于 轮廓检测从局部和全局视角展开融合。
[0005] 因此,本发明从视通路中不同层级神经元感知方向时的逐级精细化检测机 制出发,同时模拟不同层级间抑制区的协同作用,提出一种基于视通路多层级 抑制区协同作用的轮廓检测方法,充分发挥上述视觉特性在轮廓检测的重要作 用。
[0006] 本发明的主要步骤如下:
[0007] 步骤(1)首先构建与像素点一一对应的外膝体神经元阵列;然后模拟外膝 体神经元的方向选择机制,设定待检测的k个离散方向,针对每个像素点I(x,y) 所对应的外膝体神经元,计算每个方向响应强度,以及该方向响应强度与所有 方向响应强度总和的占比。若占比的最大值超过阈值,则记录此最大值所对应 的方向,视为最优响应方向ID1(x,y);
若所有占比均未达到阈值,则同时记录占 比的前两大数值所对应的方向,即最优响应方向和次优响应方向,分别记为 ID1(x,y)和ID2(x,y)。最后将方向响应的极大值作为该外膝体神经元的响应。
[0008] 步骤(2)计算外膝体‑初级视皮层抑制区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
[0009] 首先利用高斯函数获得外膝体神经元经典感受野的视觉输入,利用双高斯 差函数获得外膝体神经元抑制区的视觉输入,并分别基于距离因素对两个视觉 输入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将经量化处理后的两个视觉输入的差异作为外膝体神 经元抑制区的有效响应,并对有效响应进行动态半波整流。最后对动态半波整 流后的有效响应进行幂指数归一化;将幂指数归一化结果设置为调节初级视皮 层神经元抑制区响应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
[0010] 步骤(3)构建与外膝体神经元阵列同尺寸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阵列,确定 初级视皮层每个神经元的视觉输入U(x,y)。
[0011] 首先构建一个局部窗口作为初级视皮层某个神经元的感受野,然后计算感 受野内所有外膝体神经元与初级视皮层该神经元的突触连接权值,最后融合窗 口内所有外膝体神经元的响应,得到初级视皮层该神经元的视觉输入U(x,y)。
[0012] 步骤(4)实现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方向精细化检测机制。
[0013] 若步骤(1)中外膝体仅记录了ID1(x,y),则基于固定的离散角度间隔在最优 响应方向左右对称各设定q个离散方向;若外膝体同时记录了ID1(x,y)和 ID2(x,y),则在最优和次优响应方向之间共设定p个离散方向。针对上述2q个 或p个离散方向,分别检测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在视觉输入U(x,y)时的方向响应。 将方向响应最大值作为初级视皮层检测的精准轮廓响应EV1(x,y)。
[0014] 步骤(5)首先计算融合空间尺度因素的初级视皮层抑制区响应Inh(x,y)。 然后利用步骤(2)获取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对Inh(x,y)进行调节,最后将调 节结果用于抑制精准轮廓响应EV1(x,y),并将抑制后的响应作为最终的轮廓响应 E(x,y)。
[0015]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16] 1.模拟多层级神经元检测轮廓方向时的逐级精细化检测机制,降低了检 测轮廓方向与角度离散化程度的耦合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方向的连续 性,充分利用检测系统有限的资源,更快更准地检测轮廓方向。
[0017] 2.模拟了多层级抑制区的协同作用机制,构建外膝体‑初级视皮层抑制区协 同作用模型,基于外膝体抑制区的有效响应提取协同作用参数,对初级视皮层 的抑制区强度进行调节,减弱轮廓之间的自抑制,在去除非轮廓纹理与伪边缘 的同同时保护真实轮廓,更符合视通路中抑制区协同作用的信息处理方式。

实施方案

[0019] 结合附图1,本发明具体的实施步骤为:
[0020] 步骤(1)首先构建与像素点一一对应的外膝体神经元阵列。然后模拟外膝 体神经元的方向选择机制,设定如式(1)所示待检测的k(默认为6)个离散方 向。然后针对每个像素点I(x,y)所对应的外膝体神经元,如式(2)所示获得特定 方向θi的响应强度eLGN(x,y;θi,σl)。同时计算该方向的响应强度与所有方向的响 应强度总和的占比d(x,y;θi),如式(3)所示。
[0021]
[0022]
[0023]
[0024] 其 中 * 为 卷 积 符 号 ,I (x ,y ) 为 输 入 图 像 ,σl是外膝体神经元经典感受野的大小,默认设为2。若占比 的最大值
dmax(x,y;θi)超过阈值(默认为0.5),则记录此最大值所对应的方向,视 为最优响应方向ID1(x,y);若所有占比均未达到阈值,则同时记录占比的前两大 数值所对应的方向,即最优响应方向和次优响应方向,分别记为ID1(x,y)和 ID2(x,y)。最后将方向响应的极大值作为像素点I(x,y)所对应的外膝体神经元响 应ELGN(x,y),如式(4)所示。
[0025] ELGN(x,y)=max{eLGN(x,y;θi,σl)|i=0,1,...k‑1}   (4)
[0026] 步骤(2)计算外膝体‑初级视皮层抑制区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首先 利用高斯函数获得外膝体神经元经典感受野的视觉输入,利用双高斯差函数获 得外膝体神经元抑制区的视觉输入,并分别基于距离因素对两个视觉输入进行 量化处理。 与分别是经典感受野和抑制区量化处理后的视觉输 入,定义如式(5)~(8)所示。
[0027]
[0028]
[0029]
[0030] DoG+(m,n;σl,ρl)=max{gaus(m,n,ρlσl)‑gaus(m,n,σl),0}   (8)[0031] 其中ρl为外膝体神经元抑制区与经典感受野大小的比值,默认设为4,m,n 表示经典感受野内视觉输入I(x+m,y+n)与I(x,y)之间的偏移量。然后将  的差异作为外膝体神经元抑制区的有效 响应,并对Δφ(x,y)进行动
态半波整流,即以Δφ(x,y)的平均值mean为阈值,将 低于阈值的 置0,不低于阈值的保持不变,如式(9)所示。
[0032]
[0033] 最后对动态半波整流后的Δφ(x,y)进行幂指数归一化,并将调节初级视皮层 神经元抑制区响应的协同作用参数wLGN(x,y)设置为此归一化结果,如式(10)所 示。
[0034]
[0035] 其中,δ为抑制区有效响应调节参数,默认值为2。
[0036] 步骤(3)构建与外膝体神经元阵列同尺寸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阵列,确定 初级视皮层每个神经元的视觉输入U(x,y)。首先构建一个局部窗口Wxy作为初级 视皮层某个神经元的感受野,然后计算感受野内所有外膝体神经元与初级视皮 层该神经元的突触连接权值w(xt,yt),如式(11)所示:
[0037]
[0038] 其中r为局部窗口半径(默认为3),(xt,yt)表示为窗口内以(x,y)为中心的第 t个外膝体神经元,最后融合窗口内所有外膝体神经元的响应,得到初级视皮 层该神经元的视觉输入U(x,y),如式(12)所示。
[0039]
[0040] 其中μ为窗口内所有外膝体神经元响应总和。
[0041] 步骤(4)实现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方向精细化检测机制。若步骤(1)中外 膝体仅记录了ID1(x,y),则基于固定的离散角度间隔s在最优响应方向左右对称 各设定q个离散方向,如式(13)所示;若外膝体同时记录了ID1(x,y)和ID2(x,y), 则在最优和次优响应方向之间等距设定共p个离散方向,如式(14)所示。默认 设s=5°,p=3,q=6。
[0042] θh=ID1(x,y)+(h‑q)×s,h=0,1,...2q‑1   (13)
[0043]
[0044] 针对上述2q个或p个离散方向,分别检测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在视觉输入 U(x,y),方向为θh时的方向响应eV1(x,y;θh,σv),如式(15)所示。
[0045]
[0046] 其中 σv是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经典 感受野的大小,默认值设为4。将方向响应最大值作为初级视皮层检测到的精 准轮廓响应EV1(x,y)。如式(16)所示。
[0047] EV1(x,y)=max{eV1(x,y;θh,σv)|h=0,1,...2q‑1OR h=0,1,...p‑1}   (16)[0048] 步骤(5)首先计算融合空间尺度因素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抑制区响应 Inh(x,y),如式(17)、(18)所示。
[0049]
[0050]
[0051] 其中,|DoG+(x,y;σv,ρv)|为DoG+(x,y;σv,ρv)的L1范数,ρv是初级视皮层神经 元抑制区与经典感受野的比值,默认值为4,然后利用步骤(2)获取的协同作用 参数wLGN(x,y)对Inh(x,y)进行调节。最后将调节结果用于抑制精准轮廓响应 EV1(x,y),并将抑制后的响应作为最终的轮廓响应E(x,y)。如式(19)所示。
[0052] E(x,y)=EV1(x,y)‑α·wLGN(x,y)·Inh(x,y)   (19)
[0053] 其中,α为调节抑制区整体抑制强度的参数,默认为1.0。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