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够在所述第二厢体上设置线杆筒,从而能够将所述电线杆设置在所述线杆筒内,能够在运输的过程中利用对所述第二气环进行充气,从而进一步的利用膨胀后的第二气环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限制了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晃动,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因电线杆发生晃动造成的电线杆滑脱出车厢外造成的危险,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轮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支撑,能够在卸载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转动的第二转轮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的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滑动,从而达到自动卸载电线杆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的减轻了劳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0005]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包括有一车厢体,所述车厢体上通过一铰链连接有一转动的第一厢体,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厢体槽,所述厢体槽内设有一顶压所述第一厢体的液压推杆,所述第一厢体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二厢体,所述第二厢体上设有一线杆筒,所述线杆筒内设有一电线杆,所述线杆筒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一内腔,所述线杆筒内还包括有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第五支撑轴,所述第五支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顶压块,所述第一内腔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顶压块的第一气环,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之间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连接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内腔相对应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厢体内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内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二厢体内孔,所述第二厢体内孔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分别连接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分别通过一连接转动轴相对应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轴带动所述第三转轴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环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气管,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之间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夹紧连接的第二气环,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上设有一转动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线杆筒相对应。
[0007] 在所述第二厢体上设置线杆筒,所述电线杆设在所述线杆筒内,并且在所述线杆筒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一内腔,在所述第一内腔内设置有滑动的第五支撑轴,并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之间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三转轴,在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设有一第二转轮,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二转轮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支撑,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气环充气后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五支撑轴进行弹压,能够使所述第二转轮压紧在所述电线杆上,从而能够在装卸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滑动,从而能够达到对所述电线杆进行装卸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利用大型设备吊装所述电线杆造成的人力上浪费,同时也进一步的降低了施工成本,并且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之间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夹紧连接的第二气环,从而能够利用第二气环充气后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防止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发生晃动,从而进一步避免了所述电线杆脱离出车厢外,从而进一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且能够在装载所述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支撑环对电线杆进行支撑,从而进一步的方便将所述电线杆装入到所述线杆筒内。
[0008] 进一步的,每圈所述第一内腔分别设有八个,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构成一对,且所述第二转轮设有四个且呈十字形设置,所述第五支撑轴上分别设有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三转轴在所述滚动轴承内转动,所述连接转动轴包括有对应连接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端部的第一万向节,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万向节上对应连接的第五转轴,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转轴上连接的第二万向节,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一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万向节相对应连接,所述第六转轴包括有两个第八转轴和一第九转轴,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上分别设有一呈方形连接腔,所述第九转轴在两个所述连接腔内滑动,能够在所述第三转轴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和所述第二万向节的转动同时的带动4个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九转轴在所述第八转轴所设的连接腔内滑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电线杆压紧在所述第二转轮上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五支撑轴进行压动,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五转轴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从而使两个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发生相对的位移,能够在两个所述第三转轴发生位移后能够通过所述第九转轴在在所述第八转轴所设的连接腔内滑动,从而进一步保证到两个所述第三转轴的同步转动,从而能够达到四个所述第二转轮同时转动的目的。
[0009]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厢体上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连接转动轴相对应的第三内腔,所述第三内腔内分别设有一滑动的支撑滑轴,所述第三内腔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支撑滑轴的第一弹簧,所述支撑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连接支撑头,所述连接支撑头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分别设有一转孔,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相对应的第二转槽,所述第八转轴分别在所述转孔内滑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撑头上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分别设有一转孔,所述第九转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相对应的第一转槽,所述第九转轴分别在所述转孔内转动,当所述电线杆压在所述第二转轮上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两个所述第八转轴和一所述第九转轴发生相对的位移,从而能够利用所述连接支撑头上所设的第二支撑架对两个所述第八转轴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在两个所述第八转轴发生位移后能够通过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设的转孔内滑动,从而进一步保证到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与一所述第九转轴的相对应连接,从而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九转轴脱离出连接腔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撑滑轴对所述连接支撑头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连接支撑头的设置高度,从而进一步保证到所述第九转轴与所述第八转轴的正常连接。
[0010] 进一步的,第二厢体内设有一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七转轴,所述第二锥齿轮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七转轴上,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分别通过一第三万向节对应连接,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七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同时的驱动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同时驱动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从而能够达到带动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滑动的目的。
[00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万向节包括有一第一连接轴和一第二连接轴以及一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分别设有一呈凹形的连接槽,两个所述连接槽呈交叉状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槽内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上的第十转轴,所述第三连接轴两端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上转动,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分别设置一呈凹形的连接槽,并且两个所述连接槽呈交叉状设置,在所述连接槽内分别设置一第十转轴,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三连接轴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上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发生位移弯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轴与所述第十转轴的连接,从而能够达到第一连接轴发生弯曲的过程中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的目的。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厢体内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线杆筒相对应连通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呈环状设置,所述第二气环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气环上分别连接有一第三气管,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第四气管,所述第三气管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四气管上,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管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与所述第四气管之间通过一电磁控制装置控制连通,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管相对应连通的空气压缩机,能够通过所述电磁控制装置进一步控制所述第四气管的充气,从而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二气环的充气,从而能够在装卸所述电线杆的过程中通过电磁控制装置防止所述第二气环的充气,从而进一步保证到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正常滑动,能够在车厢行驶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二气环的充气,从而进一步的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防止所述电线杆的滑动。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有一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四内腔,所述第四内腔内包括有一滑动的密封轴,所述密封轴端部连接有一磁性底座,所述第四内腔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磁性底座相对应磁吸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上设有一弹压所述磁性底座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厢体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四内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所述密封轴与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气孔相对应,所述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二气管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气孔上,能够通过所述电磁铁通电后进一步的对所述磁性底座进行磁吸,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拉动所述密封轴的动作,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气孔进行相对应的连通,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一气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进行相对应的连通,从而进一步达到了控制所述第二气管通气的目的。
[0014] 进一步的,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排第一厢体内孔,所述第一支撑轴分别在所述第一厢体内孔内滑动,所述第一支撑轴分别包括有一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所述第三支撑轴上分别设有一成凸型的支撑轴凸块,所述第四支撑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支撑轴凸块相对应的支撑轴凹槽,所述支撑轴凸块与所述支撑轴凹槽通过一第二转轴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上分别设有一呈T型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转动头,所述支撑环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转动头上,所述支撑环呈半圆形设置,且所述支撑环上分别包括有并排设在所述支撑环上的支撑环凹槽,所述支撑环凹槽内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支撑环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能够在所述车厢体上设置一排第一厢体内孔,所述第一支撑轴分别在所述第一厢体内孔内滑动,并且所述第一支撑轴包括有一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从而能够将所述第四支撑轴伸展出来后能够通过转动所述第三支撑轴,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支撑环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三支撑轴上设置一转动块,所述支撑环连接在所述转动头上,从而能够通过转动所述转动头,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实现支撑环的自转,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线杆筒的位置,能够将两个所述支撑环并排设置时,能够将所述电线杆放置在所述支撑环上,从而进一步的方便将所述电线杆推入到所述线杆筒内,并且能够在所述支撑环上设置第一转轮,从而能够使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第一转轮上转动,从而进一步方便推动所述电线杆的滑动。
[001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厢体上还设有一排呈T型的滑动块,所述第二厢体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滑动块相对应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厢体上设有一第一电机驱动的螺纹转轴,所述第二厢体上设有一螺纹连接孔,所述螺纹转轴与所述螺纹连接孔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进一步带动诉讼螺纹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厢体在所述第一厢体上的滑动,从而能够在卸载所述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推动所述第二厢体的动作,从而能够使所述电线杆与地面接触,从而避免了因电线杆与所述地面发生撞击后造成的电线杆损坏。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所述第二厢体上设置线杆筒,从而能够将所述电线杆设置在所述线杆筒内,能够在运输的过程中利用对所述第二气环进行充气,从而进一步的利用膨胀后的第二气环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限制了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晃动,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因电线杆发生晃动造成的电线杆滑脱出车厢外造成的危险,从而进一步的保证到行人和驾驶人员的安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轮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支撑,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气环对所述第五支撑轴进行顶压,从而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转轮压紧在所述电线杆上,能够在卸载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转动的第二转轮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的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滑动,从而达到自动卸载电线杆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的减轻了劳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