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安徽硕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专利详情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6-11-07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9-01-29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11-06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6-11-07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0983755.6 申请日 2016-11-07
公开/公告号 CN109131030B 公开/公告日 2020-11-06
授权日 2020-11-06 预估到期日 2036-11-07
申请年 2016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B60P3/40B60P7/135B60P7/16 主分类号 B60P3/4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1
权利要求数量 2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7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2139710A、CN104890563A、CN102765346B、CN203358446U、SU530815A1、CN104018994A、US5647708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6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转让 事务标签 实质审查、申请权转移、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安徽硕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专利权人 安徽硕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第一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经济开发区荷花路南侧8号 邮编 2300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1
申请人所在省 安徽省 申请人所在市 安徽省合肥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洪玲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包括有一车厢体,所述第二厢体上设有一线杆筒,所述线杆筒内设有一电线杆,所述线杆筒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一内腔,所述线杆筒内还包括有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第五支撑轴,所述第五支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顶压块,所述第一内腔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顶压块的第一气环,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之间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夹紧连接的第二气环,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滑动,从而能够达到对所述电线杆进行装卸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利用大型设备吊装所述电线杆造成的人力上浪费,同时也进一步的降低了施工成本。
  • 摘要附图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1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2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3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4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5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6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7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8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9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10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 说明书附图:图11
    电力线杆自动装卸运输车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11-06 授权
2 2020-10-30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0.10.15 申请人由青岛智享专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变更为安徽硕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由266600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正阳中路192号办公416变更为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经济开发区荷花路南侧8号
3 2019-01-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60P 3/40 专利申请号: 201810983755.6 申请日: 2016.11.07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包括有一车厢体,所述车厢体上通过一铰链连接有一转动的第一厢体,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厢体槽,所述厢体槽内设有一顶压所述第一厢体的液压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厢体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二厢体,所述第二厢体上设有一线杆筒,所述线杆筒内设有一电线杆,所述线杆筒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一内腔,所述线杆筒内还包括有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第五支撑轴,所述第五支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顶压块,所述第一内腔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顶压块的第一气环,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之间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连接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内腔相对应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厢体内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内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二厢体内孔,所述第二厢体内孔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分别连接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分别通过一连接转动轴相对应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轴带动所述第三转轴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环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气管,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之间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夹紧连接的第二气环,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上设有一转动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线杆筒相对应;
每圈所述第一内腔分别设有八个,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构成一对,且所述第二转轮设有四个且呈十字形设置,所述第五支撑轴上分别设有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三转轴在所述滚动轴承内转动,所述连接转动轴包括有对应连接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端部的第一万向节,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万向节上对应连接的第五转轴,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转轴上连接的第二万向节,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一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万向节相对应连接,所述第六转轴包括有两个第八转轴和一第九转轴,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上分别设有一呈方形连接腔,所述第九转轴在两个所述连接腔内滑动;
所述第二厢体上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连接转动轴相对应的第三内腔,所述第三内腔内分别设有一滑动的支撑滑轴,所述第三内腔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支撑滑轴的第一弹簧,所述支撑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连接支撑头,所述连接支撑头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分别设有一转孔,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相对应的第二转槽,所述第八转轴分别在所述转孔内滑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撑头上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分别设有一转孔,所述第九转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相对应的第一转槽,所述第九转轴分别在所述转孔内转动;
第二厢体内设有一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七转轴,所述第二锥齿轮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七转轴上,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分别通过一第三万向节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万向节包括有一第一连接轴和一第二连接轴以及一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分别设有一呈凹形的连接槽,两个所述连接槽呈交叉状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槽内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上的第十转轴,所述第三连接轴两端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上转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车,具体涉及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防止电线杆运输过程中发生滑脱出车厢以及能够实现自动卸载电线杆的电力电线杆安装运输车。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中在现在的电力行业中电线杆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从而能够通过电线杆将线缆进行架设在高空处,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线缆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其中在现在的电线杆的运输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车厢进行运输,虽然利用车厢能够对电线杆进行运输,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电线杆装载在车厢的过程中大多都是用直接吊装在车厢上,其中在车厢行驶的过程中由于车厢会发生晃动,从而进一步的造成电线杆发生晃动,当电线杆发生晃动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的造成电线杆的滑动,从而能够发生电线杆滑脱出车厢的危险,从而给行驶的车辆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给驾驶人员造成生命安全,2、在电线杆进行卸载的过程中,由于电线杆重量非常大,所以对电线杆进行卸载的过程中都需要利用大型的吊装设备进行吊装卸载,从而进一步的增加了劳动量,进一步增加了施工成本。
[0003]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够在所述第二厢体上设置线杆筒,从而能够将所述电线杆设置在所述线杆筒内,能够在运输的过程中利用对所述第二气环进行充气,从而进一步的利用膨胀后的第二气环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限制了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晃动,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因电线杆发生晃动造成的电线杆滑脱出车厢外造成的危险,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轮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支撑,能够在卸载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转动的第二转轮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的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滑动,从而达到自动卸载电线杆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的减轻了劳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0005]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包括有一车厢体,所述车厢体上通过一铰链连接有一转动的第一厢体,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厢体槽,所述厢体槽内设有一顶压所述第一厢体的液压推杆,所述第一厢体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二厢体,所述第二厢体上设有一线杆筒,所述线杆筒内设有一电线杆,所述线杆筒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一内腔,所述线杆筒内还包括有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第五支撑轴,所述第五支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的顶压块,所述第一内腔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顶压块的第一气环,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之间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连接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内腔相对应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厢体内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内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二厢体内孔,所述第二厢体内孔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分别连接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分别通过一连接转动轴相对应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轴带动所述第三转轴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环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气管,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之间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夹紧连接的第二气环,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上设有一转动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线杆筒相对应。
[0007] 在所述第二厢体上设置线杆筒,所述电线杆设在所述线杆筒内,并且在所述线杆筒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一内腔,在所述第一内腔内设置有滑动的第五支撑轴,并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之间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三转轴,在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设有一第二转轮,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二转轮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支撑,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气环充气后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五支撑轴进行弹压,能够使所述第二转轮压紧在所述电线杆上,从而能够在装卸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滑动,从而能够达到对所述电线杆进行装卸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利用大型设备吊装所述电线杆造成的人力上浪费,同时也进一步的降低了施工成本,并且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之间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夹紧连接的第二气环,从而能够利用第二气环充气后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防止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发生晃动,从而进一步避免了所述电线杆脱离出车厢外,从而进一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且能够在装载所述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支撑环对电线杆进行支撑,从而进一步的方便将所述电线杆装入到所述线杆筒内。
[0008] 进一步的,每圈所述第一内腔分别设有八个,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构成一对,且所述第二转轮设有四个且呈十字形设置,所述第五支撑轴上分别设有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三转轴在所述滚动轴承内转动,所述连接转动轴包括有对应连接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端部的第一万向节,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万向节上对应连接的第五转轴,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转轴上连接的第二万向节,所述连接转动轴还包括有一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万向节相对应连接,所述第六转轴包括有两个第八转轴和一第九转轴,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上分别设有一呈方形连接腔,所述第九转轴在两个所述连接腔内滑动,能够在所述第三转轴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和所述第二万向节的转动同时的带动4个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九转轴在所述第八转轴所设的连接腔内滑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电线杆压紧在所述第二转轮上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五支撑轴进行压动,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五转轴在所述第一内腔内滑动,从而使两个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发生相对的位移,能够在两个所述第三转轴发生位移后能够通过所述第九转轴在在所述第八转轴所设的连接腔内滑动,从而进一步保证到两个所述第三转轴的同步转动,从而能够达到四个所述第二转轮同时转动的目的。
[0009]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厢体上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连接转动轴相对应的第三内腔,所述第三内腔内分别设有一滑动的支撑滑轴,所述第三内腔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支撑滑轴的第一弹簧,所述支撑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连接支撑头,所述连接支撑头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分别设有一转孔,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相对应的第二转槽,所述第八转轴分别在所述转孔内滑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撑头上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分别设有一转孔,所述第九转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相对应的第一转槽,所述第九转轴分别在所述转孔内转动,当所述电线杆压在所述第二转轮上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两个所述第八转轴和一所述第九转轴发生相对的位移,从而能够利用所述连接支撑头上所设的第二支撑架对两个所述第八转轴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在两个所述第八转轴发生位移后能够通过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设的转孔内滑动,从而进一步保证到两个所述第八转轴与一所述第九转轴的相对应连接,从而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九转轴脱离出连接腔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撑滑轴对所述连接支撑头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连接支撑头的设置高度,从而进一步保证到所述第九转轴与所述第八转轴的正常连接。
[0010] 进一步的,第二厢体内设有一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七转轴,所述第二锥齿轮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七转轴上,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分别通过一第三万向节对应连接,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七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同时的驱动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同时驱动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从而能够达到带动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滑动的目的。
[00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万向节包括有一第一连接轴和一第二连接轴以及一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分别设有一呈凹形的连接槽,两个所述连接槽呈交叉状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槽内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上的第十转轴,所述第三连接轴两端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上转动,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分别设置一呈凹形的连接槽,并且两个所述连接槽呈交叉状设置,在所述连接槽内分别设置一第十转轴,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三连接轴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上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发生位移弯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轴与所述第十转轴的连接,从而能够达到第一连接轴发生弯曲的过程中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的目的。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厢体内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线杆筒相对应连通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呈环状设置,所述第二气环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气环上分别连接有一第三气管,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第四气管,所述第三气管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四气管上,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管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与所述第四气管之间通过一电磁控制装置控制连通,所述第二厢体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管相对应连通的空气压缩机,能够通过所述电磁控制装置进一步控制所述第四气管的充气,从而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二气环的充气,从而能够在装卸所述电线杆的过程中通过电磁控制装置防止所述第二气环的充气,从而进一步保证到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正常滑动,能够在车厢行驶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二气环的充气,从而进一步的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防止所述电线杆的滑动。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有一设在所述第二厢体内的第四内腔,所述第四内腔内包括有一滑动的密封轴,所述密封轴端部连接有一磁性底座,所述第四内腔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磁性底座相对应磁吸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上设有一弹压所述磁性底座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厢体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四内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所述密封轴与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气孔相对应,所述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二气管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气孔上,能够通过所述电磁铁通电后进一步的对所述磁性底座进行磁吸,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拉动所述密封轴的动作,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气孔进行相对应的连通,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一气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进行相对应的连通,从而进一步达到了控制所述第二气管通气的目的。
[0014] 进一步的,所述车厢体上还设有一排第一厢体内孔,所述第一支撑轴分别在所述第一厢体内孔内滑动,所述第一支撑轴分别包括有一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所述第三支撑轴上分别设有一成凸型的支撑轴凸块,所述第四支撑轴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支撑轴凸块相对应的支撑轴凹槽,所述支撑轴凸块与所述支撑轴凹槽通过一第二转轴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上分别设有一呈T型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转动头,所述支撑环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转动头上,所述支撑环呈半圆形设置,且所述支撑环上分别包括有并排设在所述支撑环上的支撑环凹槽,所述支撑环凹槽内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支撑环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电线杆相对应,能够在所述车厢体上设置一排第一厢体内孔,所述第一支撑轴分别在所述第一厢体内孔内滑动,并且所述第一支撑轴包括有一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从而能够将所述第四支撑轴伸展出来后能够通过转动所述第三支撑轴,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支撑环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三支撑轴上设置一转动块,所述支撑环连接在所述转动头上,从而能够通过转动所述转动头,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实现支撑环的自转,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线杆筒的位置,能够将两个所述支撑环并排设置时,能够将所述电线杆放置在所述支撑环上,从而进一步的方便将所述电线杆推入到所述线杆筒内,并且能够在所述支撑环上设置第一转轮,从而能够使所述电线杆在所述第一转轮上转动,从而进一步方便推动所述电线杆的滑动。
[001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厢体上还设有一排呈T型的滑动块,所述第二厢体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滑动块相对应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厢体上设有一第一电机驱动的螺纹转轴,所述第二厢体上设有一螺纹连接孔,所述螺纹转轴与所述螺纹连接孔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进一步带动诉讼螺纹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厢体在所述第一厢体上的滑动,从而能够在卸载所述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推动所述第二厢体的动作,从而能够使所述电线杆与地面接触,从而避免了因电线杆与所述地面发生撞击后造成的电线杆损坏。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所述第二厢体上设置线杆筒,从而能够将所述电线杆设置在所述线杆筒内,能够在运输的过程中利用对所述第二气环进行充气,从而进一步的利用膨胀后的第二气环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的限制了电线杆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晃动,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因电线杆发生晃动造成的电线杆滑脱出车厢外造成的危险,从而进一步的保证到行人和驾驶人员的安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轮对所述电线杆进行支撑,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气环对所述第五支撑轴进行顶压,从而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转轮压紧在所述电线杆上,能够在卸载电线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转动的第二转轮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的在所述线杆筒内的滑动,从而达到自动卸载电线杆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的减轻了劳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实施方案

[0030] 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电力电线杆自卸运输车,包括有一车厢体1,所述车厢体1上通过一铰链6连接有一转动的第一厢体2,所述车厢体1上还设有一厢体槽7,所述厢体槽7内设有一顶压所述第一厢体2的液压推杆8,所述第一厢体2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二厢体3,所述第二厢体3上设有一线杆筒4,所述线杆筒4内设有一电线杆5,所述线杆筒4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3内的第一内腔25,所述线杆筒4内还包括有在所述第一内腔25内滑动的第五支撑轴27,所述第五支撑轴27上分别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一内腔25内滑动的顶压块28,所述第一内腔25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顶压块28的第一气环29,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27之间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三转轴30,所述第三转轴30上分别连接有一与所述电线杆5相对应的第二转轮31,所述第二厢体3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内腔25相对应的第二内腔26,所述第二内腔26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二锥齿轮37,所述第二厢体3内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内腔26相对应连通的第二厢体内孔32,所述第二厢体内孔32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33,所述第四转轴33上分别连接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37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36,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30之间分别通过一连接转动轴34相对应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轴33带动所述第三转轴30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厢体3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环29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气管35,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31之间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电线杆5相对应夹紧连接的第二气环62,所述车厢体1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一支撑轴12,所述第一支撑轴12上设有一转动的支撑环77,所述支撑环77与所述线杆筒4相对应。
[0031] 在所述车厢体1上连接有一第一厢体2,所述车厢体1与所述第一厢体2通过一铰链6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一厢体2在所述车厢体1上转动,并且能够利用所述液压推杆8进一步推动所述第一厢体2,从而能够将所述第一厢体2推高,所述第一厢体2上还设有一滑动的第二厢体3,在所述第二厢体3上设有一线杆筒4,所述线杆筒4设有一排,并且所述线杆筒4内分别设有一电线杆5,在所述线杆筒4内包括有至少4圈设在所述第二厢体3内的第一内腔25,每圈所述第一内腔25设有八个,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内腔25构成一对,四对所述第一内腔25呈十字状交叉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内腔25内分别设有一滑动的第五支撑轴
27,所述第五支撑轴27分别在所述线杆筒4内滑动,在所述第五支撑轴27上分别连接有一顶压块28,所述顶压块28分别在所述第一内腔25内滑动,在所述第一内腔25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顶压块28的第一气环29,并且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27之间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三转轴30,在所述第三转轴30上分别连接有一第二转轮31,所述第二转轮31与所述电线杆5相对应,并且在所述第二厢体3内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内腔25相对应的第二内腔
26,在所述第二内腔26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二锥齿轮37,在所述第二厢体3内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内腔26相对应连接的第二厢体内孔32,在所述第二厢体内孔32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33,在所述第四转轴33端部分别连接有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37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36,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二锥齿轮37转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36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四转轴33的转动,并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30之间分别通过一连接转动轴34相对应连接,并且所述第四转轴33带动所述第三转轴
30的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四转轴33转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三转轴30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连接转动轴34能够实现四个所述第三转轴30的同时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转轮31的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二转轮31转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5在所述线杆筒4内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对电线杆4的装卸,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气管35对所述第一气环29进行供气,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气环29充气膨胀后进一步的对所述顶压块28进行顶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转轮31压紧在所述电线杆5上,从而进一步的对所述电线杆5进行支撑的同时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5在所述线杆筒4内的滑动,并且在每两圈所述第二转轮31之间分别设有一第二气环62,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二气环62充气后膨胀,从而能够利用膨胀后的第二气环62对所述电线杆5进行挤压,从而能够在线杆筒4装卸的过程中防止电线杆5随意的在所述线杆筒4内滑动,从而能够利用膨胀的第二气环62对电线杆5进行挤压,进一步防止了装卸过程中电线杆5的滑动,同时也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电线杆5的滚动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发生,进一步保证到行车的安全,能够在所述车厢体1上设有一滑动的第一支撑轴12,在所述第一支撑轴12上设有一转动的支撑环77,从而能够在装载电线杆5的过程中能够将所述电线杆5吊装在所述支撑环77上,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电线杆5推入到线杆筒4内,然后通过第二转轮31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5的滑动,从而进一步方便对所述电线杆5的装载,并且能够在卸载所述电线杆5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液压推杆8将所述第一厢体2顶压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电线杆5进行顶压,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二转轮31的转动过程中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电线杆5的滑动,从而能够使所述电线杆5从所述线杆筒4内滑脱出,从而实现了对所述电线杆
5的自动卸载,从而进一步避免了用大型吊装设备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损失,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0032]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内腔25设有6圈,每圈所述第一内腔25分别设有八个,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27构成一对,且所述第二转轮31设有四个且呈十字形设置,所述第五支撑轴27上分别设有一滚动轴承75,所述第三转轴30在所述滚动轴承75内转动,所述连接转动轴34包括有对应连接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转轴30端部的第一万向节38,所述连接转动轴34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万向节38上对应连接的第五转轴39,所述连接转动轴34还包括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五转轴39上连接的第二万向节40,所述连接转动轴34还包括有一第六转轴41,所述第六转轴41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万向节40相对应连接,所述第六转轴41包括有两个第八转轴55和一第九转轴56,两个所述第八转轴55上分别设有一呈方形连接腔54,所述第九转轴56在两个所述连接腔54内滑动,每圈所述第一内腔25分别设有八个,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五支撑轴27构成一对,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三转轴30分别设有四个,在所述第三转轴30所设的第二转轮31同样设有四个,并且所述第二转轮31呈十字交叉状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五支撑轴27上分别设有一滚动轴承75,所述第三转轴30在所述滚动轴承75内转动,所述连接转动轴34包括有一第一万向节38,所述第三转轴3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一万向节38,并且所述第一万向节38上还分别连接有一第五转轴39,在所述第五转轴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二万向节40,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万向节40之间通过一第六转轴41进行相对应的连接,并且所述第六转轴41包括有一第八转轴55和一第九转轴56,在所述第八转轴55上分别设有一呈凹形的连接腔54,并且所述连接腔54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九转轴56分别在两个所述连接腔54内滑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三转轴3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38和第二万向节40同时的带动四个所述第二转轮31的同时转动,并且能够在所述电线杆5压紧在所述第二转轮31上后,所述第五支撑轴27在所述第一内腔25内弹压变形,能够通过所述第九转轴56在两个所述连接腔54内滑动,从而能够实现对两个所述第八转轴55发生移位后通过第九转轴56进行相对应的转动连接,从而保证到四个所述第二转轮31的同步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电线杆5在所述线杆筒4内的滑动。
[0033] 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厢体3上还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连接转动轴34相对应的第三内腔42,所述第三内腔42内分别设有一滑动的支撑滑轴43,所述第三内腔42内分别设有一弹压所述支撑滑轴43的第一弹簧45,所述支撑滑轴43上分别连接有一连接支撑头44,所述连接支撑头44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二支撑架51,所述第二支撑架51上分别设有一转孔53,两个所述第八转轴55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53相对应的第二转槽57,所述第八转轴
55分别在所述转孔53内滑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51之间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撑头
44上的第一支撑架50,所述第一支撑架50上分别设有一转孔,所述第九转轴56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转孔相对应的第一转槽52,所述第九转轴56分别在所述转孔内转动,在所述第二厢体3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连接转动轴34相对应的第三内腔42,在所述第三内腔42内分别设有一滑动的支撑滑轴43,并且在所述支撑滑轴43上分别连接有一连接支撑头44,在所述连接支撑头4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二支撑架51,在所述第二支撑架51上分别设有一转孔
53,在所述第八转轴55上分别设有一呈凹形的第二转槽57,所述第二转槽57与所述转孔53相对应,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八转轴55所设的第二转槽57在所述转孔53内滑动,同时也能够使所述第八转轴55在所述转孔53内转动,并且在所述连接支撑头44上还连接有一第一支撑架50,所述第一支撑架50设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51之间,在所述第一支撑架50上分别设有一转孔,在所述第九转轴56上分别设有一第一转槽52,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九转轴56上所设的第一转槽52在所述转孔内转动,从而能够在电线杆5压在所述第二转轮31上后,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压动所述第五支撑轴27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连接转动轴34发生位移,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支撑滑轴43对所述第八转轴55和第九转轴56进行支撑,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弹簧45的弹压力,从而能够对所述支撑滑轴43进行弹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连接支撑头44进一步保证两个所述第八转轴55与第九转轴56的正常转动连接。
[0034]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厢体3内设有一第二电机47驱动的第七转轴48,所述第二锥齿轮37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七转轴48上,所述第四转轴33与所述第三转轴30之间分别通过一第三万向节46对应连接,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厢体3内所设的第二电机47驱动所述第七转轴48的转动,从而能够同时的驱动所述第二锥齿轮37的转动,从而能够同时的带动所述第四转轴33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三万向节46将所述第四转轴33与所述第三转轴30进行相对应的连接,从而达到了同时驱动所述第三转轴30同步转动的目的,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转轮31的同步转动。
[0035]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万向节38包括有一第一连接轴70和一第二连接轴71以及一第三连接轴72,所述第一连接轴70与所述第二连接轴71上分别设有一呈凹形的连接槽73,两个所述连接槽73呈交叉状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槽73内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71上的第十转轴74,所述第三连接轴72两端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74上转动,所述第一连接轴70与所述第二连接轴71上分别设有一呈凹形的连接槽73,并所述连接槽73呈交叉状设置,在所述连接槽73内分别设有一第十转轴74,所述第三连接轴72分别在两个所述第十转轴74上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轴70与所述第二连接轴71发生弯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三连接轴72将所述第一连接轴70与所述第二连接轴71进行相对应的转动连接,从而能够达到不同转向能够同样转动的目的。
[0036]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厢体3内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线杆筒4相对应连通的固定槽61,所述固定槽61呈环状设置,所述第二气环62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槽61内,所述第二气环62上分别连接有一第三气管60,所述第二厢体3内还设有一第四气管49,所述第三气管60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四气管49上,所述第二厢体3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管35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气管58,所述第二气管58与所述第四气管49之间通过一电磁控制装置59控制连通,所述第二厢体3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气管35相对应连通的空气压缩机,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空气压缩机产生压缩空气,在所述第二厢体3内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线杆筒4相对应连通的固定槽61,从而能够将所述第二气环62设在所述固定槽61内,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一气管35通气后能够进一步的流通到第二气管58内,然后进一步的流通到第四气管49内,从而进一步的流通到第二气环62内,能够在第二气环62充气后能够膨胀,从而能够对电线杆5进行挤压,从而进一步防止了电线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滑动造成的电线杆5脱离运输车,从而进一步的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行人的生命安全,从而能够利用第二气环62对所述电线杆5进行固定,同时也能利用第二气环62对所述电线杆5进行挤压后进一步防止电线杆5在装卸过程中造成的随意滑动。
[0037] 如图10所示,所述电磁控制装置59包括有一设在所述第二厢体3内的第四内腔63,所述第四内腔63内包括有一滑动的密封轴64,所述密封轴64端部连接有一磁性底座65,所述第四内腔63内还设有一与所述磁性底座65相对应磁吸的电磁铁67,所述电磁铁67上设有一弹压所述磁性底座65的第二弹簧66,所述第二厢体3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四内腔63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气孔68和第二气孔69,所述密封轴64与所述第一气孔68和所述第二气孔69相对应,所述第一气管35与所述第二气管58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气孔68和所述第二气孔69上,能够在所述电磁铁67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性底座65进行相对应的磁吸,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密封轴64的滑动,从而能够将所述第一气孔68和所述第二气孔69进行相对应的连通,从而达到的将所述第一气管38和所述第二气管58相对应连通的目的,并且能够在所述电磁铁67处于断电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第二弹簧66对所述磁性底座65进行弹压,从而能够将所述第一气孔68和所述第二气孔69进行密封,从而达到了第二气环62不通气的目的,从而防止第二气环62发生随意的膨胀,从而保证到电线杆5的正常滑动。
[0038]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车厢体1上还设有一排第一厢体内孔11,所述第一支撑轴12分别在所述第一厢体内孔11内滑动,所述第一支撑轴12分别包括有一第三支撑轴20和第四支撑轴21,所述第三支撑轴20上分别设有一成凸型的支撑轴凸块23,所述第四支撑轴21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支撑轴凸块23相对应的支撑轴凹槽22,所述支撑轴凸块23与所述支撑轴凹槽22通过一第二转轴24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轴20上分别连接有一转动块13,所述转动块13上分别设有一呈T型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分别设有一转动的转动头76,所述支撑环77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转动头76上,所述支撑环77呈半圆形设置,且所述支撑环77上分别包括有并排设在所述支撑环77上的支撑环凹槽78,所述支撑环凹槽78内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支撑环77上的第一转轴18,所述第一转轴18上分别设有一转动的第一转轮19,所述第一转轮19与所述电线杆5相对应,在所述车厢体1上设有一排第一厢体内孔11,所述第一支撑轴12能够在所述第一厢体内孔11内滑动,所述第一支撑轴12包括有一第三支撑轴20和第四支撑轴21,从而能够利用所述支撑轴凸块23和所述支撑轴凹槽22将所述第三支撑轴20和所述第四支撑轴21进行相对应的折叠连接,并且能够通过第二转轴24实现了所述第三支撑轴20和所述第四支撑轴21的相对应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三支撑轴20在所述第四支撑轴
21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支撑环77的位置,能够将其中两个所述支撑环77的位置进行调整后,从而能够在两个所述支撑环77处于同一轴线上,能够将电线杆5放置在所述支撑环77上,从而能够利用支撑环77对所述电线杆5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将所述电线杆5推入到线杆筒4内,并且通过转动所述转动头76的过程中进一步方便调整两个所述支撑环77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支撑环77上设有支撑环凹槽78,在所述支撑环凹槽78内设有第一转轴18,从而能够通过一定转轴18上所设的第一转轮19,能够使所述电线杆5在所述第一转轮19上滑动,从而进一步方便将所述电线杆5推入到所述线杆筒4内。
[0039]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厢体2上还设有一排呈T型的滑动块16,所述第二厢体3上分别设有一与所述滑动块16相对应的第一滑槽15,所述第一厢体2上设有一第一电机9驱动的螺纹转轴10,所述第二厢体3上设有一螺纹连接孔17,所述螺纹转轴10与所述螺纹连接孔17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电机9驱动所述螺纹转轴10的转动,并且所述螺纹转轴10与所述螺纹连接孔17相对应的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二厢体3在所述第一厢体2上的滑动,从而能够在卸载所述电线杆5的过程中,能够在所述第一厢体2倾斜后降低所述第二厢体3的高度,从而能够将所述电线杆5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了电线杆5直接与地面接触造成电线杆5的断裂,从而进一步保证到电线杆5的完整。
[0040]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力电线杆安装运输车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力电线杆安装运输车整体结构侧视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支撑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支撑轴和所述第四支撑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线杆筒整体结构侧视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线杆筒内所设连接转动轴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厢体所设第二锥齿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支撑头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气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电磁控制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万向节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中:1车厢体、2第一厢体、3第二厢体、4线杆筒、5电线杆、6铰链、7厢体槽、8液压推杆、9第一电机、10螺纹转轴、11第一厢体内孔、12第一支撑轴、13转动块、14第二支撑轴、15第一滑槽、16滑动块、17螺纹连接孔、18第一转轴、19第一转轮、20第三支撑轴、21第四支撑轴、22支撑轴凹槽、23支撑轴凸块、24第二转轴、25第一内腔、26第二内腔、27第五支撑轴、
28顶压块、29第一气环、30第三转轴、31第二转轮、32第二厢体内孔、33第四转轴、34连接转动轴、35第一气管、36第一锥齿轮、37第二锥齿轮、38第一万向节、39第五转轴、40第二万向节、41第六转轴、42第三内腔、43支撑滑轴、44连接支撑头、45第一弹簧、46第三万向节、47第二电机、48第七转轴、49第四气管、50第一支撑架、51第二支撑架、52第一转槽、53转孔、54连接腔、55第八转轴、56第九转轴、57第二转槽、58第二气管、59电磁控制装置、60第三气管、61固定槽、62第二气环、63第四内腔、64密封轴、65磁性底座、66第二弹簧、67电磁铁、68第一气孔、69第二气孔、70第一连接轴、71第二连接轴、72第三连接轴、73连接槽、74第十转轴、75滚动轴承、76转动头、77支撑环、78支撑环凹槽。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