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尚铁军 >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专利详情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0    0

实质审查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0-12-30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1-04-23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0-12-30
基本信息
有效性 实质审查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011599022.6 申请日 2020-12-30
公开/公告号 CN112604449A 公开/公告日 2021-04-06
授权日 预估到期日 2040-12-30
申请年 2020年 公开/公告年 2021年
缴费截止日 2022-10-18
分类号 B01D53/04C01B13/02 主分类号 B01D53/04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A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9
权利要求数量 10 非专利引证数量 1
引用专利数量 6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1、雷玉勇等: "《液气压传动与控制》", 31 January 2013, 重庆大学出版社;
引用专利 JPH09182794A、WO2019092288A1、CN110755724A、CN210845276U、CN211366956U、CN111757847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99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尚铁军 当前专利权人 尚铁军
发明人 尚铁军 第一发明人 尚铁军
地址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新世界花园2-405 邮编 2237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1
申请人所在省 江苏省 申请人所在市 江苏省宿迁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吴倩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手动制氧机,其包括依次连通的制氧部1,储氧腔2及供氧部16;所述制氧部1包括筒架3和包裹在所述筒架3外侧的气囊4,所述筒架3内装填有分子筛吸附剂,用于在制氧过程中吸附空气中的氮气,从而使排出的气流中氧气得到富集;所述气囊4允许使用者对其手动按压从而向所述筒架3内部单向泵送空气;所述气囊4具有弹性,其能够在被挤压时被压缩,而在挤压作用消失时,借助于自身弹性回弹至膨胀状态。
  • 摘要附图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1-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01D 53/04 专利申请号: 202011599022.6 申请日: 2020.12.30
2 2021-04-06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制氧部(1),储氧腔(2)及供氧部(16);所述制氧部(1)包括筒架(3)和包裹在所述筒架(3)外侧的气囊(4),所述筒架(3)内装填有分子筛吸附剂,用于在制氧过程中吸附空气中的氮气,从而使排出的气流中氧气得到富集;所述气囊(4)允许使用者对其手动按压从而向所述筒架(3)内部单向泵送空气;所述气囊(4)具有弹性,其能够在被挤压时被压缩,并在挤压作用消失时,借助于自身弹性回弹至膨胀状态;所述筒架(3)包括筒体(31)及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筒体(31)的顶部和底部,且与所述筒体(31)同轴的顶板(32)和底板(34);其中,至少所述顶板(32)具有大于所述筒体(31)的直径,从而形成超出所述筒体(31)的外壁的环状的凸缘(33);所述气囊(4)的上下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凸缘(33)和所述底板(34)的外边缘,从而构成包裹所述筒体(31)的外壁的泵气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3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口(35),每一个所述第一进气口(35)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一单向阀(12),所述第一单向阀(12)允许空气自外部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35进入所述泵气腔,而不允许气体自所述泵气腔向外逃逸;所述筒体(31)的侧壁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气口(36),每一个所述第二进气口(36)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二单向阀(13),所述第二单向阀(13)允许气体经第二进气口(36)处自泵气腔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而不允许气体自所述筒体(31)的内腔反向的进入所述泵气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氧腔(2)固定设置在所述顶板(32)的上部;所述顶板(32)的中心处开设有出氧口(39),所述出氧口(39)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三单向阀(15);所述第三单向阀(15)允许经吸附剂吸附后的富氧气体经所述出氧口(39)进入储氧腔(2),而不允许所述储氧腔(2)中的氧气经所述出氧口(39)反向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31)的底部侧壁上,位于所述隔板(51)的下方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气孔(3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4)的中心处开设有逆放口(38),且所述筒体(31)的内腔底部,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口(36)的下方设有一隔板(5),所述隔板5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51);所述隔板(5)、底板(34)及所述筒体(31)的底部侧壁共同围合出一个球囊腔(6),所述球囊腔(6)内设有一球囊(62),所述球囊(62)至少通过管道(61)连接所述第二通气孔(37);所述球囊(62)可在挤压过程中时膨胀并封堵所述逆放口(38),并在回弹过程中收缩,并开启逆放口(3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筒体(31)的内腔固定有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筒(7)和内筒(8),及自下而上依次间隔布置的环隔板(10)和圆隔板(9)。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隔板(10)的外径大于所述外筒(7)的外径,且所述环隔板(10)的边缘与所述筒体(31)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环隔板(10)的中心处开设有与所述内筒(8)的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圆隔板(9)的外径与所述外筒(7)的外径相同,且其中部延伸至所述内筒(8)的内腔中;所述外筒(7)和内筒(8)的侧壁上均设有尺寸小于吸附剂颗粒的孔,以允许气体穿过;所述外筒(7)、内筒(8)、环隔板(10)及圆隔板(9)围合成吸附剂填充腔(1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隔板(9)的中心处设有位于所述内筒(8)的内腔内的第二逆放孔(91);所述第二逆放孔中配合设有第四单向阀(14);所述第四单向阀(14)在挤压过中闭合,从而迫使气体沿吸附剂填充腔(11)的径向穿透吸附剂层;而在回弹过程中,所述第四单向阀(14)开启;使所述内筒(8)形成直通的逆放气排放管道。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所述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单向阀(15)为延时单向阀,其包括阀盖(1501),阀柱(1502),阀底(1503),阀腔(1504),气孔(1505)和弹簧(150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柱(1502)连接在所述阀盖(1501)和所述阀底(1503)之间;阀柱内部设有贯通所述阀底(1503)的阀腔(1504),所述阀腔(1504)与所述筒体(31)的内腔连通;所述气孔(1505)设在所述阀柱(1502)的中上部;所述弹簧(1506)套设在所述阀柱(1502)的外部,且两端分别于所述阀底(1503)及所述顶板(32)的下表面抵靠。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保健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便携的,供个人使用的医用手动制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氧气及制氧设备在医疗及保健领域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低血氧症等,是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目前,医院、疗养中心等大型场所的供氧主要采用气瓶、大型制氧机等工业供氧方式,此类大型装置无法满足已出院但仍需进行吸氧治疗的患者的需求。市场上存在可供个人使用的小型化制氧机,如电解水类制氧机、便携式制氧机等;此类小型化制氧机通常需要持续稳定的电能供应以满足电解或空气增减压的能量消耗,而这会限制使用者的移动范围。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个人使用的,便携的,且不受能量供应限制的手动制氧装置。
[0004]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包括依次连通的制氧部1,储氧腔2及供氧部16;所述制氧部1包括筒架3和包裹在所述筒架3外侧的气囊4,所述筒架3内装填有分子筛吸附剂,用于在制氧过程中吸附空气中的氮气,从而使排出的气流中氧气得到富集;所述气囊4允许使用者对其手动按压从而向所述筒架3内部单向泵送空气;所述气囊4具有弹性,其能够在被挤压时被压缩,而在挤压作用消失时,借助于自身弹性回弹至膨胀状态。
[0005] 优选的,所述筒架3包括优选圆柱状的筒体31及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筒体31顶部和底部,且与所述筒体31同轴的顶板32和底板34;其中,至少所述顶板32具有大于所述筒体31的直径,从而形成超出所述筒体31的外壁的环状的凸缘33。所述气囊4的上下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凸缘33和所述底板34的外边缘,从而构成包裹所述筒体31的外壁的泵气腔。
[0006] 优选的,所述凸缘3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口35,每一个所述第一进气口35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一单向阀12,所述第一单向阀12允许空气自外部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35进入所述泵气腔,而不允许气体自所述泵气腔向外逃逸。具体的,当所述气囊4由压缩状态回弹至膨胀状态的过程中(下称回弹过程)开启,从而允许外部空气进入泵气腔;而在所述气囊4被挤压的过程中(下称挤压过程),所述第一单向阀12封闭所述第一进气口35,防止泵气腔内的空气在此过程中自所述第一进气口35处逸出。
[0007] 优选的,所述筒体31的侧壁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气口36,每一个所述第二进气口36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二单向阀13,所述第二单向阀13允许气体经第二进气口36处自泵气腔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而不允许气体自所述筒体31的内腔反向的进入所述泵气腔;具体的,在挤压过程中,泵气腔内气压升高,迫使第二单向阀13开启,气体自泵气腔进入筒体31的内腔;而在回弹过程中,泵气腔内气压降低,第二单向阀13封闭第二进气口36,防止气体自筒体31的内腔反向进入泵气腔。
[0008] 优选的,所述筒体31的内腔中,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口36的上方设有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能够吸附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中的空气中的氮气,从而使氧气得到富集。
[0009] 优选的,所述储氧腔2固定设置在所述顶板32的上部;所述顶板32的中心处开设有出氧口39,所述出氧口39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三单向阀15;所述第三单向阀15允许经吸附剂吸附后的富氧气体经所述出氧口39进入储氧腔2,而不允许所述储氧腔2中的氧气经所述出氧口39反向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
[0010] 优选的,所述底板34的中心处开设有逆放口38,且所述筒体31的内腔底部,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口36的下方设有一隔板5,所述隔板5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51;具体的,所述隔板5可以是孔板或格栅板。所述筒体31的底部侧壁上,位于所述隔板51的下方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气孔37。
[0011] 所述隔板5、底板34及所述筒体31的底部侧壁共同围合出一个球囊腔6,所述球囊腔6内设有一球囊62,所述球囊62至少通过管道61连接所述第二通气孔37。所述球囊62倍定位在所述逆放口38的附近,从而当所述气囊4处在挤压过程中时,泵气腔中的一部分气体自所述第二通气孔37经所述管道61进入球囊62,迫使所述球囊62膨胀,从而封堵所述逆放口38;这允许进入所述筒体31内腔中的空气得以保持较高的压力,而不会从所述逆放口38处逸出,从而提供吸附剂对氮气的吸附能力,提高制氧效率;而当所述气囊4处在回弹状态时,所述球囊62中的气体反向流入所述气囊4中,从而所述球囊62收缩,此时,所述逆放口38处于开启状态;筒体31内从所述吸附剂中解吸的富氮气体从经所述通气口51进入球囊腔6,随后经所述逆放口38处排出;所述吸附剂得到再生。
[0012] 优选的,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筒7和内筒8,及自下而上依次间隔布置的环隔板10和圆隔板9;其中,所述环隔板10的外径大于所述外筒7的外径,且所述环隔板10的边缘与所述筒体31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环隔板10的中心处开设有与所述内筒8的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圆隔板9的外径与所述外筒7的外径相同,且其中部延伸至所述内筒8的内腔中;所述外筒7和内筒8的侧壁上均设有尺寸小于吸附剂颗粒的孔,以允许气体穿过。所述外筒7、内筒8环隔板10及圆隔板9围合成依次串联的吸附剂填充腔11;以允许气体依次沿径向穿透所述吸附剂填充腔11内的吸附剂,延长制氧阶段气体流经吸附剂层的路径长度,提高出氧浓度。
[0013] 优选的,所述圆隔板9的中心处设有位于所述内筒8的内腔内的第二逆放孔91;所述第二逆放孔中配合设有第四单向阀14。所述第四单向阀14在挤压过中闭合,从而迫使气体沿吸附剂填充腔11的径向穿透吸附剂层,保证吸附制氧路径的长度;而在回弹过过程中,所述第四单向阀14开启;使所述内筒8形成直通的逆放气排放管道,此时,各吸附剂填充腔11中释放的氮气可直接由内筒8迅速排放,而无需沿串联的折流路径排出,从而极大的提高逆放效率。
[0014] 优选的,所述第三单向阀15为延时单向阀,其包括阀盖1501,阀柱1502,阀底1503,阀腔1504,气孔1505和弹簧1506;所述阀柱1502连接在所述阀盖1501和所述阀底1503之间;阀柱内部设有贯通所述阀底1503的阀腔1504,所述阀腔1504与所述筒体31的内腔连通;所述气孔1505设置所述阀柱1502的中上部;所述弹簧1506套设在所述阀柱1502的外部,且两端分别于所述阀底1503及所述顶板32的下表面抵靠。自然状态时,所述弹簧1506向所述阀底1503施加作用力,使得阀盖1501贴靠所述顶板32的上表面,此时所述气孔1505位于所述出氧口39内,并被所述出氧口39的内壁封堵,出氧路径被阻断;挤压状态时,筒体31内腔中的气压逐渐升高,此时所述阀柱1502逐渐上移,当所述筒体31内腔中的气压升至一定程度时,所述阀柱1502持续克服所述弹簧1506的弹力,并升高直至所述气孔1505露出所述顶板
32的上表面,此时,处于路径连通,富氧空气被排入储氧腔2。
[0015] 所述第三单向阀15允许在所述筒体31的内腔中保持一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得所述吸附剂可以在一较大气压条件下执行吸附制氧功能,最终有效提高排出气流中的氧气浓度。
[0016]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能够取得如下有益效果:装置整体结构紧凑,便于个人使用者携带;使用气囊借助于手动挤压提供动力,不受使用者所处环境及能量供给条件的限制;多个吸附剂填充腔能够灵活调整连接方式,在制氧过程中串联,提升出气端氧气浓度,而在逆放时并联,迅速排出逆放气体,缩短单个制氧循环耗时,提升制氧效率。

实施方案

[0019] 一种医用手动制氧装置,其包括依次连通的制氧部1,储氧腔2及供氧部16;所述制氧部1包括筒架3和包裹在所述筒架3外侧的气囊4,所述筒架3内装填有分子筛吸附剂,用于在制氧过程中吸附空气中的氮气,从而使排出的气流中氧气得到富集;所述气囊4允许使用者对其手动按压从而向所述筒架3内部单向泵送空气;所述气囊4具有弹性,其能够在被挤压时被压缩,而在挤压作用消失时,借助于自身弹性回弹至膨胀状态。
[0020] 优选的,所述筒架3包括优选圆柱状的筒体31及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筒体31顶部和底部,且与所述筒体31同轴的顶板32和底板34;其中,至少所述顶板32具有大于所述筒体31的直径,从而形成超出所述筒体31的外壁的环状的凸缘33。所述气囊4的上下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凸缘33和所述底板34的外边缘,从而构成包裹所述筒体31的外壁的泵气腔。
[0021] 优选的,所述凸缘3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口35,每一个所述第一进气口35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一单向阀12,所述第一单向阀12允许空气自外部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35进入所述泵气腔,而不允许气体自所述泵气腔向外逃逸。具体的,当所述气囊4由压缩状态回弹至膨胀状态的过程中(下称回弹过程)开启,从而允许外部空气进入泵气腔;而在所述气囊4被挤压的过程中(下称挤压过程),所述第一单向阀12封闭所述第一进气口35,防止泵气腔内的空气在此过程中自所述第一进气口35处逸出。
[0022] 优选的,所述筒体31的侧壁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气口36,每一个所述第二进气口36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二单向阀13,所述第二单向阀13允许气体经第二进气口36处自泵气腔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而不允许气体自所述筒体31的内腔反向的进入所述泵气腔;具体的,在挤压过程中,泵气腔内气压升高,迫使第二单向阀13开启,气体自泵气腔进入筒体31的内腔;而在回弹过程中,泵气腔内气压降低,第二单向阀13封闭第二进气口36,防止气体自筒体31的内腔反向进入泵气腔。
[0023] 优选的,所述筒体31的内腔中,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口36的上方设有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能够吸附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中的空气中的氮气,从而使氧气得到富集。
[0024] 优选的,所述储氧腔2固定设置在所述顶板32的上部;所述顶板32的中心处开设有出氧口39,所述出氧口39内配合设有一个第三单向阀15;所述第三单向阀15允许经吸附剂吸附后的富氧气体经所述出氧口39进入储氧腔2,而不允许所述储氧腔2中的氧气经所述出氧口39反向进入所述筒体31的内腔。
[0025] 优选的,所述底板34的中心处开设有逆放口38,且所述筒体31的内腔底部,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口36的下方设有一隔板5,所述隔板5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51;具体的,所述隔板5可以是孔板或格栅板。所述筒体31的底部侧壁上,位于所述隔板51的下方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气孔37。
[0026] 所述隔板5、底板34及所述筒体31的底部侧壁共同围合出一个球囊腔6,所述球囊腔6内设有一球囊62,所述球囊62至少通过管道61连接所述第二通气孔37。所述球囊62倍定位在所述逆放口38的附近,从而当所述气囊4处在挤压过程中时,泵气腔中的一部分气体自所述第二通气孔37经所述管道61进入球囊62,迫使所述球囊62膨胀,从而封堵所述逆放口38;这允许进入所述筒体31内腔中的空气得以保持较高的压力,而不会从所述逆放口38处逸出,从而提供吸附剂对氮气的吸附能力,提高制氧效率;而当所述气囊4处在回弹状态时,所述球囊62中的气体反向流入所述气囊4中,从而所述球囊62收缩,此时,所述逆放口38处于开启状态;筒体31内从所述吸附剂中解吸的富氮气体从经所述通气口51进入球囊腔6,随后经所述逆放口38处排出;所述吸附剂得到再生。
[0027] 优选的,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筒7和内筒8,及自下而上依次间隔布置的环隔板10和圆隔板9;其中,所述环隔板10的外径大于所述外筒7的外径,且所述环隔板10的边缘与所述筒体31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环隔板10的中心处开设有与所述内筒8的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圆隔板9的外径与所述外筒7的外径相同,且其中部延伸至所述内筒8的内腔中;所述外筒7和内筒8的侧壁上均设有尺寸小于吸附剂颗粒的孔,以允许气体穿过。所述外筒7、内筒8环隔板10及圆隔板9围合成依次串联的吸附剂填充腔11;以允许气体依次沿径向穿透所述吸附剂填充腔11内的吸附剂,延长制氧阶段气体流经吸附剂层的路径长度,提高出氧浓度。
[0028] 优选的,所述圆隔板9的中心处设有位于所述内筒8的内腔内的第二逆放孔91;所述第二逆放孔中配合设有第四单向阀14。所述第四单向阀14在挤压过中闭合,从而迫使气体沿吸附剂填充腔11的径向穿透吸附剂层,保证吸附制氧路径的长度;而在回弹过过程中,所述第四单向阀14开启;使所述内筒8形成直通的逆放气排放管道,此时,各吸附剂填充腔11中释放的氮气可直接由内筒8迅速排放,而无需沿串联的折流路径排出,从而极大的提高逆放效率。
[0029] 优选的,所述第三单向阀15为延时单向阀,其包括阀盖1501,阀柱1502,阀底1503,阀腔1504,气孔1505和弹簧1506;所述阀柱1502连接在所述阀盖1501和所述阀底1503之间;阀柱内部设有贯通所述阀底1503的阀腔1504,所述阀腔1504与所述筒体31的内腔连通;所述气孔1505设置所述阀柱1502的中上部;所述弹簧1506套设在所述阀柱1502的外部,且两端分别于所述阀底1503及所述顶板32的下表面抵靠。自然状态时,所述弹簧1506向所述阀底1503施加作用力,使得阀盖1501贴靠所述顶板32的上表面,此时所述气孔1505位于所述出氧口39内,并被所述出氧口39的内壁封堵,出氧路径被阻断;挤压状态时,筒体31内腔中的气压逐渐升高,此时所述阀柱1502逐渐上移,当所述筒体31内腔中的气压升至一定程度时,所述阀柱1502持续克服所述弹簧1506的弹力,并升高直至所述气孔1505露出所述顶板
32的上表面,此时,处于路径连通,富氧空气被排入储氧腔2。
[0030] 所述第三单向阀15允许在所述筒体31的内腔中保持一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得所述吸附剂可以在一较大气压条件下执行吸附制氧功能,最终有效提高排出气流中的氧气浓度。
[0031] 使用时,手动挤压气囊4,此时,第一单向阀12受压封闭所述第一进气口35;第二单向阀13打开,使得第二进气口36处于开放状态;空气从泵气腔进入筒体31的内腔,同时,挤压作用还使得一部分空气进入球囊62,使得所述球囊62膨胀,并在所述隔板5的限制下,封堵所述逆放口38;进入筒体31内腔的空气被迫向上穿透串联的多个吸附剂填充腔11,空气中的氮气被吸收,剩余的富氧空气到达第三单向阀15处,继续挤压气囊4,使富氧气体压力升高直至第三单向阀15开启,富氧气体排入所述储氧腔2;松开气囊4,所述气囊4在弹性作用下回弹;此时第一单向阀12开启,外部空气进入泵气腔;第二单向阀13闭合,球囊62收缩,使得逆放口38处于开放状态;第四单向阀14开启,多个吸附剂填充腔11转变为通过内筒8并联,吸附剂层吸收的氮气迅速释放,并通过逆放口38排出到制氧装置外部;然后再次挤压气囊4,进入下一制氧循环。
[0032] 以上仅是对本发明的构思的较佳实施方式举例,但本发明可行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经过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通过常规手段的替换等改进方式所得到的实施方案也属于本发明可行的实施方式范畴,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医用手动制氧装置整体的纵剖视图;图2为筒架与储氧腔的纵剖视图;
图3为吸附组件未填充吸附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球囊与管道的示意图;
图5为延时单向阀的装配示意图。
[0018] 图中:1为气囊,11为吸附剂填充腔,12为第一单向阀,13为第二单向阀,14为第四单向阀,15为第三单向阀,1501为阀盖,1502为阀柱,1503为阀底,1504为阀腔,1505为气孔,1506为弹簧,16为供氧部,2为储氧腔,3为筒架,31为筒体,32为顶板,33为凸缘,34为底板,
35为第一进气口,36为第二进气口,37为第二通气孔,38为逆放孔,39为出氧口,4为气囊,5为隔板,6为球囊腔,61为管道,62为球囊,7为外筒,8为内筒,9为圆隔板,91为第二逆放孔,
10为环隔板。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