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0-12-29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1-05-21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2-05-27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0-12-29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011604134.6 申请日 2020-12-29
公开/公告号 CN112738864B 公开/公告日 2022-05-27
授权日 2022-05-27 预估到期日 2040-12-29
申请年 2020年 公开/公告年 2022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H04W40/22H04B7/14 主分类号 H04W40/22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0
权利要求数量 1 非专利引证数量 1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1、白智全 等.协作通信网络中基于Lagrange算法的中继选择和功率优化方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第03期),全文.;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1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包建荣、郭潇瑶、刘超、姜斌、吴俊、唐向宏、邱雨 第一发明人 包建荣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2号大街1158号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7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周希良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按如下步骤完成:S1.源节点信息广播步骤:S2.中继节点分类步骤:目的节点根据各中继节点能否正确解码,选择协作方式;S3.最优中继选择步骤:目的节点比较各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选择最优中继;S4.目的节点选择反馈步骤:目的节点根据源节点直传的信道容量,判断能否正确接收,正确接收反馈续传信号,错误接收按照重传选择方法选择反馈信号;S5.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响应反馈步骤;本发明考虑了中继节点功率低于源节点功率,且源‑中继,中继‑目的的链路状况优于源‑目的的链路状况,在重传选择中,选择信道容量最佳的重发方式,本发明不偏向使用高功率的源节点,其功率损耗得到降低。
  • 摘要附图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6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2-05-27 授权
2 2021-05-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4W 40/22 专利申请号: 202011604134.6 申请日: 2020.12.29
3 2021-04-30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
1.源节点对需传输的信息比特,执行信道编码调制,再经发射天线,将其在自由空间广播到所有中继和目的节点;
S
2.将目的节点收到的信息传输速率R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的信道容量,判断中继能否正确解码;能正确解码的中继加入解码转发中继集合,剩下的中继加入放大转发中继集合,共得到两类中继协作集合;
S
3.将两类中继协作集合的中继节点,分别作为输入参数,在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从中选择信道容量最优的中继;
S
4.将信息传输速率R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根据源节点直传的信道容量,判断能否正确接收,正确接收反馈续传信号,错误接收按照重传选择方法选择反馈信号;
S
5.将反馈信号作为输入参数,源节点和中继节点根据接收的反馈结果,执行以下操作:源节点续传信号、源节点重传信号、中继节点放大转发信号、中继节点解码转发信号;该四种可能的结果,即为最终结果,且有信道容量最优的特点;
步骤S2中,中继协作集合分类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完成:
S2.
1.源节点将信号广播给目的节点和中继节点,目的节点d和第i个中继节点ri收到的信号分别为:
其中,s为源节点;d为目的节点;ri为第i个中继,N为正整数,表示中继节点的个数,i为正整数,区间为:1≤i≤N,表示中继序号;Ps为实数,表示源节点s的发射功率;hsd为复数,表示源节点s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系数; 为复数,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i的信道系数;wd表示源节点噪声, 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噪声,wd与 服从均值为0,方差分别为实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S2.
2.目的节点判断中继能正确解码,即是否满足关系式:
其中,R为实数,表示信息传输速率,上式表示为:
其中, 为实数,满足 表示源‑中继i链路的瞬时信噪比,另设门限
γth为:
2R
γth=2 ‑1                (5)
将能正确解码的中继节点作为解码转发中继集合,表示为:
将不能正确解码的中继节点作为放大转发中继集合,表示为:
其中,ΩDF表示解码转发中继集合,ΩAF表示放大转发中继集合;
步骤S3中,信道容量最优的中继选择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完成:
S3.
1.设ri∈ΩDF,1≤i≤m,m为正整数,表示解码转发中继个数;rj∈ΩAF,m+1≤j≤N,N‑m表示放大转发中继个数, 对于ΩDF,其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IDF为:
根据下式,选择ΩDF集合中的最优中继rk:
其中, 为实数,满足 表示中继i‑目的链路的瞬时信噪比; 为
实数,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 为复数,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系数;对于ΩAF集合,其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为:
其中, 根据下式,选择ΩAF集合中的最优中继rl:
其中,
S3.
2.对比步骤S3.1所得的两个部分最优中继rk,rl的信道容量,选择整体最优中继R,若满足下式:
即表明中继rk协作的信道容量优于中继rl协作的信道容量,此时选择的最优中继R为rk,反之最优中继R为rl;
步骤S4中,目的节点选择反馈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完成:
S4.
1.目的节点判断正确接收信号,则需要满足以下关系式:
其中,R为实数,表示信息传输速率,进一步化简得:
γsd>γth     (14)
2R
其中 γth=2 ‑1,那么有γsd>γth则判断目的节点能正确接收信
号,γsd<γth则判断目的节点不能正确接收信号;
S4.
2.若目的节点判断结果为目的节点正确接收信号,则目的节点选择反馈信号为源节点续传,步骤S4结束;
S4.
3.若目的节点判断结果为目的节点错误接收信号,则目的节点进一步将最优中继信道容量IR与源节点重传信道容量IDRT进行比较,其中有:
其中, 若满足:
IR>IDRT       (17)
则目的节点选择的反馈信号为:最优中继节点R协作传输;反之则反馈信号为:源节点重传。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数字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有效抵抗信道中的多径衰落,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受限于尺寸等各种原因,使得许多无线通信系统无法直接采用多天线技术。协作通信技术作为一种虚拟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多天线技术的限制条件,成为现代无线通信的研究热点。
[0003] 目前,中继协作通信使用最普遍的两类方案为:解码转发(DF),放大转发(AF)。解码转发(DF):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然后再在中继器内对其编码,再转发出去。其缺点为对接收到的信号不能正确解码会造成错误传播。放大转发(AF):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然后再将放大后的信号转发出去。其缺点为放大信号的过程中对噪声也进行了放大。另外,无线通信中采用类似自动请求重传(ARQ)机制的增量中继,可有效增强无线系统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并且进一步加上选择机制,即可以选择源节点进行重传(不单单只采用中继协作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0004] 移动通信中总是存在干扰和衰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故对数字信号必须采用纠错、检错技术,以增强数据在信道传输中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对要在信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的纠错、检错编码就是信道编码。具体见“刘玉君.信道编码(修订版)[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0005] 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ISHDAF)方法是一种优良的协作通信方法,很好地融合了上述的方案,综合其各自的优点,避免了其缺点。通过引入自动请求重传(ARQ)方式,并针对目的节点反馈信息,分别决定采用非协作传输、源节点重传和协作传输,其中,中继协作传输采用混合译码放大转发(HDAF)方案,即可以根据中继接收端能否正确解码来自适应的选择放大转发(AF)或解码转发(DF)协作。具体见“章坚武,蒋静,包建荣,等.混合译码放大转发的增强选择策略及性能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6):1545‑1551”。
[0006] 然而ISHDAF方案总是优先考虑使用源节点传输信号,在实际应用中,中继链路的损耗要优于源直传链路的损耗,故所需的中继功率可以减少,因此采用ISHDAF方案着重考虑功率消耗较大的源节点会造成功率的浪费,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0007] 针对以上问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主要区别是在直传失败的情况下,目的节点是将中继协作与源节点重传的性能综合考虑。
[0009] 本发明方式的优势在于,目的节点选择的重发方式是最优的,它并没有倾向于源节点重传信号,而ISHDAF方法是在源节点重传会造成中断的情况下(即才考虑中继协作,然而实际上源‑中继链路和中继‑目的链路的信道系数要优于源‑目的链路的信道系数,因此中继协作的性能可能要优于源节点重传的性能(即IR>IDRT),故在目的节点处同时考虑中继协作与源节点重传性能优劣,就不会倾向于选择源节点重传,同时又由于源节点的功率要大于中继节点,故选择中继节点就可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0010] 本发明相较于ISHDAF方法,它只是对ISHDAF方法的选择方式进行优化,其中断概率与ISHDAF方法是一致的,同时设备复杂度也没有提高,但更能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0011]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2] 一种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包括步骤:
[0013] S1.源节点对需传输的信息比特,执行背景技术所述的信道编码调制,再经发射天线,将其在自由空间广播到所有中继和目的节点;
[0014] S2.将目的节点收到的信息传输速率R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的信道容量,判断中继可否正确解码。可正确解码的中继加入解码转发中继集合,剩下的中继加入放大转发中继集合,共得到两类中继协作集合;
[0015] S3.将两类中继协作集合的中继节点,分别作为输入参数,在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从中选择信道容量最优的中继;
[0016] S4.将信息传输速率R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根据源节点直传的信道容量,判断能否正确接收,正确接收反馈续传信号,错误接收按照重传选择方法选择反馈信号;
[0017] S5.将反馈信号作为输入参数,源节点和中继节点根据接收的反馈结果,执行以下操作:源节点续传信号、源节点重传信号、中继节点放大转发信号、中继节点解码转发信号。该四种可能的结果,即为本发明方法的最终结果,且有信道容量最优的特点。
[001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2中,中继协作集合分类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完成:
[0019] S2.1.源节点将信号广播给目的节点和中继节点,目的节点d和第i个中继节点ri收到的信号分别为:
[0020]
[0021]
[0022] 其中,s为源节点;d为目的节点;ri为第i个中继,N为正整数,表示中继节点的个数,i为正整数,区间为:1≤i≤N,表示中继序号;Ps为实数,表示源节点s的发射功率;hsd为复数,表示源节点s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系数; 为复数,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i的信道系数;wd表示源节点噪声, 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噪声,wd与 服从均值为0,方差分别为实数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0023] S2.2.目的节点判断中继能正确解码,即是否满足关系式:
[0024]
[0025] 其中,R为实数,表示信息传输速率,上式可表示为:
[0026]
[0027] 其中, 为实数,满足 表示源‑中继i链路的瞬时信噪比,另设门限γth为:
[0028] γth=22R‑1   (5)
[0029] 将能正确解码的中继节点作为解码转发中继集合,表示为:
[0030]
[0031] 将不能正确解码的中继节点作为放大转发中继集合,表示为:
[0032]
[0033] 其中,ΩDF表示解码转发中继集合,ΩAF表示放大转发中继集合。
[003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3中,信道容量最优的中继选择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完成:
[0035] S3.1.设ri∈ΩDF,1≤i≤m,m为正整数,表示解码转发中继个数;rj∈ΩAF,m+1≤j≤N,N‑m表示放大转发中继个数。对于ΩDF,其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IDF为:
[0036]
[0037] 根据下式,选择ΩDF集合中的最优中继rk:
[0038]
[0039] 其中, 为实数,满足 表示中继i‑目的链路的瞬时信噪比;为实数,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 为复数,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系数。
[0040] 对于ΩAF集合,其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为:
[0041]
[0042] 其中, 根据下式,选择ΩAF集合中的最优中继rl:
[0043]
[0044] 其中,
[0045] S3.2.对比步骤S3.1所得的两个部分最优中继rk,rl的信道容量,选择整体最优中继R,若满足下式:
[0046]
[0047] 即表明中继rk协作的信道容量优于中继rl协作的信道容量,此时选择的最优中继R为rk,反之最优中继R为rl。
[004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4中,目的节点选择反馈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完成:
[0049] S4.1.目的节点判断正确接收信号,则需要满足以下关系式:
[0050]
[0051] 其中,R为实数,表示信息传输速率,进一步化简可得:
[0052] γsd>γth   (14)2R
[0053] 其中 γth=2 ‑1,那么有γsd>γth则判断目的节点可以正确接收信号,γsd<γth则判断目的节点不可正确接收信号。
[0054] S4.2.若目的节点判断结果为目的节点正确接收信号,则目的节点选择反馈信号为源节点续传,步骤S4结束;
[0055] S4.3.若目的节点判断结果为目的节点错误接收信号,则目的节点进一步将最优中继信道容量IR与源节点重传信道容量IDRT进行比较,其中有:
[0056]
[0057]
[0058] 其中, 若满足:
[0059] IR>IDRT   (17)
[0060] 则目的节点选择的反馈信号为:最优中继节点R协作传输;反之则反馈信号为:源节点重传。
[006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6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第一时隙接收失败后,通过目的节点判断中继能否正确解码,进一步比对源节点重传互信息量与最优中继协作互信息量(源节重传:IDRT,最优中继协作:IR),来决策第二时隙的发送方式。在大信噪比以及源节点功率大于中继节点功率的情况下,本发明将中继协作性能与源节点重传性能综合起来考虑,而不是在源节点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时才考虑中继协作,即没有倾向于源节点重传,故可以更容易的选择中继协作方式,从而改善功率消耗。

实施方案

[0069]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7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71] 实施例一
[0072] 本发明一种优等实施例依次经过下述主要步骤得以实现:
[0073] S1.源节点对需传输的信息比特通过信道极化以及极化编码的方法执行信道编码调制,再经发射天线,将其在自由空间广播到所有中继和目的节点;
[0074] S2.将目的节点收到的信息传输速率R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的信道容量,判断中继可否正确解码。可正确解码的中继加入解码转发中继集合,剩下的中继加入放大转发中继集合,共得到两类中继协作集合;
[0075] S3.将两类中继协作集合的中继节点,分别作为输入参数,在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从中选择信道容量最优的中继;
[0076] S4.将信息传输速率R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根据源节点直传的信道容量,判断能否正确接收,正确接收反馈续传信号,错误接收按照重传选择方法选择反馈信号;
[0077] S5.将反馈信号作为输入参数,源节点和中继节点根据接收的反馈结果,执行以下操作:源节点续传信号、源节点重传信号、中继节点放大转发信号、中继节点解码转发信号。该四种可能的结果,即为本发明方法的最终结果,且有信道容量最优的特点。
[0078] 在步骤S1中,源节点对准备传输的信号序列执行信道极化以及极化编码的方法,得到编码后的码字,然后再通过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方法调制编码后的码字,得到调制信号后最后通过发射天线广播到所有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具体包括:
[0079] S1.1.源节点对准备传输的信号序列执行信道极化以及极化编码的方法。
[0080] 其中,信道极化方法具体为:
[0081] 信道极化方法可以分成两大步:信道组合和信道分解。由于信道复用数目增多,信道经过这两个步骤后,复用的比特信道会极化成两类信道:无噪信道和全噪信道。通过利用无噪信道传输信号序列可以构造极化码,通过利用全噪信道传输来冻结比特,冻结比特是不传递信息的,可以用0码字表示。具体见“E.Arikan,Channel Polarization: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acity‑Achieving Codes for Symmetric Binary‑Input Memoryless Channel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vol.55,no.7,pp.3051‑3073,July 2009”。
[0082] 极化编码方法具体为:
[0083] 将长度为K的信息序列,经过上述背景技术所提的信道极化理论构造为长度1×L的信息码字向量u=(u1,u2,…,uL)。其中,K和L为常数,且满足K<L。向量u的元素由K位信息比特以及L‑K位冻结比特组成,冻结比特不传递信息,可用0表示。然后,总码长为L,信息位长为K的极化码P(L,K)码字向量x,通过线性变换x=uGL生成。其中,x=(x1,x2,…,xL)是得到的1×L维度的码字向量, 是L×L维度的生成矩阵,BL是L×1维度的比特翻转矩阵, 是极化矩阵 的n阶Kronecker乘积,n=log2L。其中,Kronecker乘积表示了两个任意大小的矩阵运算:比如A是一个m×n矩阵,B是一个p×q矩阵,
[0084] ,其中amn为矩阵A中的元素,m与n表示常数。极化编码具体见“E.Arikan,Channel Polarization: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acity‑Achieving Codes for Symmetric Binary‑Input Memoryless Channel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vol.55,no.7,pp.3051‑3073,July 2009”。
[0085] S1.2.将步骤S11得到的编码后的码字进行BPSK调制,然后通过发射天线,广播到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
[0086] 其中,调制方式具体为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其中sT(t)表示BPSK信号,上式子中“1”和“0”是编码后码
字。具体见“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7版)[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8”。
[0087] 在步骤S2中,将目的节点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传输速率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的信道容量,判断中继可否正确解码,可正确解码的中继加入解码转发中继集合,不可正确解码的中继加入放大转发中继集合,得到两类中继协作集合;
[0088] 得到两类中继协作集合方法具体为:
[0089] S2.1.源节点将信号广播给目的节点和中继节点,目的节点d和第i个中继节点ri收到的信号分别为:
[0090]
[0091]
[0092] 其中,s为源节点;d为目的节点;ri为第i个中继,N为正整数,表示中继节点的个数,i为正整数,区间为:1≤i≤N,表示中继序号;Ps为实数,表示源节点s的发射功率;hsd为复数,表示源节点s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系数; 为复数,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i的信道系数;wd表示源节点噪声, 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噪声,wd与 服从均值为0,方差分别为实数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0093] S2.2.目的节点判断中继能正确解码,即是否满足关系式:
[0094]
[0095] 其中,R为实数,表示信息传输速率,上式可表示为:
[0096]
[0097] 其中, 为实数,满足 表示源‑中继i链路的瞬时信噪比,另设门限γth为:
[0098] γth=22R‑1   (5)
[0099] 将能正确解码的中继节点作为解码转发中继集合,表示为:
[0100]
[0101] 将不能正确解码的中继节点作为放大转发中继集合,表示为:
[0102]
[0103] 其中,ΩDF表示解码转发中继集合,ΩAF表示放大转发中继集合。
[0104] 在步骤S3中,将两类中继协作集合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计算各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从中选择信道容量最优的中继;
[0105] 得到信道容量最优中继方法具体为:
[0106] S3.1.设ri∈ΩDF,1≤i≤m,m为正整数,表示解码转发中继个数;rj∈ΩAF,m+1≤j≤N,N‑m表示放大转发中继个数。对于ΩDF,其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IDF为:
[0107]
[0108] 根据下式,选择ΩDF集合中的最优中继rk:
[0109]
[0110] 其中, 为实数,满足 表示中继i‑目的链路的瞬时信噪比;为实数,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 为复数,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系数。
[0111] 对于ΩAF集合,其中继协作的信道容量为:
[0112]
[0113] 其中, 根据下式,选择ΩAF集合中的最优中继rl:
[0114]
[0115] 其中,
[0116] S3.2.对比步骤S3.1所得的两个部分最优中继rk,rl的信道容量,选择整体最优中继R,若满足下式:
[0117]
[0118] 即表明中继rk协作的信道容量优于中继rl协作的信道容量,此时选择的最优中继R为rk,反之最优中继R为rl。
[0119] 在步骤S4中,将信息传输速率R作为输入参数,目的节点根据源节点直传的信道容量,判断能否正确接收,正确接收反馈续传信号,错误接收按照重传选择方法选择反馈信号;
[0120] 选择反馈信号方法具体为:
[0121] S4.1.目的节点判断正确接收信号,则需要满足以下关系式:
[0122]
[0123] 其中,R为实数,表示信息传输速率,进一步化简可得:
[0124] γsd>γth   (14)2R
[0125] 其中 γth=2 ‑1,那么有γsd>γth则判断目的节点可以正确接收信号,γsd<γth则判断目的节点不可正确接收信号。
[0126] S4.2.若目的节点判断结果为目的节点正确接收信号,则目的节点选择反馈信号为源节点续传,步骤S4结束;
[0127] S4.3.若目的节点判断结果为目的节点错误接收信号,则目的节点进一步将最优中继信道容量IR与源节点重传信道容量IDRT进行比较,其中有:
[0128]
[0129]
[0130] 其中, 若满足:
[0131] IR>IDRT   (17)
[0132] 则目的节点选择的反馈信号为:最优中继节点R协作传输;反之则反馈信号为:源节点重传。
[0133] 在步骤S5中,将反馈信号作为输入参数,源节点和中继节点根据接收的反馈结果,执行以下操作:源节点续传信号、源节点重传信号、中继节点放大转发信号、中继节点解码转发信号。该四种可能的结果,即为本实施例的最终结果,且有信道容量最优的特点。
[0134] 具体为:
[0135] S5.源节点和中继节点接收到目的节点的广播信号,该广播信号的内容有:通知源节点续传信号、通知源节点重传信号、通知最优中继R解码转发信号、通知最优中继R放大转发信号。源和中继根据信号判断通知的是否为自己,是则执行操作,不是则保持沉默。
[0136] 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流程图。图2所示为得到两类中继集合步骤流程图。图3所示为选择最优中继节点步骤流程图。图4所示为选择反馈信号步骤流程图。
[0137] 图5为中断概率性能比较。分析比较了混合译码放大转发(HDAF)、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ISHDAF)、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优化ISHDAF)在本实施例情况下的中断概率。可以发现,优化ISHDAF的中断概率与ISHDAF基本一致,说明优化ISHDAF在性能上与ISHDAF相同,并且二者都优于HDAF。
[0138] 图6为平均功率比较。分析了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ISHDAF)与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优化ISHDAF)在本实施例情况下的平均功率大小。可以发现,优化ISHDAF的平均功率低于ISHDAF,说明了本发明在不改变中断性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降低能耗的要求,这是由于本发明在选择重发机制中是将中继协作与源节点重传综合考虑,避免偏向源节点重传情况,同时选择的重发机制是最优的,故不会降低中断概率同时满足降低能耗的目标。
[0139] 由此可知,本发明采用了自动请求重传机制、源节点重传和中继协作传输,可较好地改善系统中断性能,同时在直传失败的情况下,目的节点进行统一比较选择最优重发方式,直接通知源节点和中继节点下一时隙的工作内容,相较于现有的ISHDAF方案没有偏向使用源节点,在大信噪比以及源节点功率大于中继节点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损耗。
[0140]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即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实现各种改变、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附图说明

[0063] 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多中继优化增量选择的混合译码放大转发方法流程图;
[0064] 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得到两类中继集合步骤流程图;
[0065] 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选择最优中继节点步骤流程图;
[0066] 图4为实施例一提供的选择反馈信号步骤流程图;
[0067] 图5为实施例一提供的中断概率性能比较示意图;
[0068] 图6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平均功率比较示意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