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5]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36]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扇骨整形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安装有供扇骨输送的输送线2,输送线2优选是向前直线型输送的设备,是方便扇骨的运载,也便于在本方案中进行折弯的,扇骨的在输送线的放置应该是平放,并优选头在前,尾在后,也即扇骨的整体是躺着并沿着前后方向摆放,所述输送线2靠其出口处20设有用于抵住扇骨上表面的出口抵压装置3,下表面与输送线接触,一般情况下,本申请主要是服务于大骨这种扇骨,小扇骨也可以用,但因为一般小扇骨不需要折弯,所以本实施例主要指的就是大骨的折弯,那么,如果是大骨,则前述扇骨上表面可以是其正面,也可以是反面,这里的正面是指做成折扇后大骨靠折扇外侧的表面,反面就是用来粘结折纸的表面。上述结构以保证平直的扇骨的平稳输送。那么需要折弯的话,还需要做如下的结构设计:在所述出口处20的前方设有用于改变扇骨前端行进方向的变向整形装置4。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得,扇骨在前一工序加工成型后输送出来以后,直接在输送过程中就能完成折弯的工艺,效率会大大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变向整形装置4对原本按照原有方向进行输送的扇骨改变其头部行进方向,一方面,又由于有出口抵压装置3可以抵住扇骨的还在输送线的剩余部分,就会形成出口抵压装置3与变向整形装置4之间的一段扇骨被掰弯的段落,而且这个段落在输送的过程中从扇骨的头部至尾部一直延续,直到扇骨的尾部离开出口抵压装置3,整个折弯的作业就会结束,为了保证作业的折弯效果,出口抵压装置3和变向整形装置4对扇骨最近的两个施力点间的距离应小于扇骨的长度,例如,设置这个距离在 10‑15cm之间的一个值,而一般扇骨的长度在20‑30cm,这样就能保证足够的时间使得扇骨处于掰弯的状态中,并是从其头部至尾部的连续掰弯,因为扇骨的厚度不会太厚,基本上控制在5mm以内,相对容易掰弯,这个掰弯的持续时间可以不用太久,基本上2‑3秒中就足够了,所以输送线的配速控制在5cm/s的行进速度即可,如果输送线、出口抵压装置3和变向整形装置4的设计比较好的话,输送线的前后同一行进区间内可以左右并排放置2个以上的扇骨,这样同一时间段内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扇骨的输送和折弯,效率可以大大提升。
[0037]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上述方案的效果以及更好地加强这种方式下进行折弯的更细节的结构设计,对于更好地实现扇骨折弯是具有很大帮助的。
[0038] 其中,所述输送线2上应具有供扇骨支撑的承载面200,所述承载面200优选为刚性平面。一方面,使得扇骨折弯前在输送线上进行输送的过程中保持比较平整的状态,一方面,在扇骨折弯过程中,会受到变向整形装置4变向掰弯的力,出口抵压装置3与这个刚性面之间保证扇骨每个瞬时折弯段的后端部分被更好地抵住,保持后侧施力点的稳定。
[0039] 为了实现刚性面的设计,所述输送线2可以设置成包括若干前后间隔排布的钢板a的结构,这样,所有钢板a的上表面组成了所述承载面200,也即这个承载面200是由若干钢板a的上表面这些离散的表面组成,但是这些干钢板a的上表面均应尽量设计成平面且处于同一高度,以满足更精细化的生产加工。这些钢板a可以安装固定在机架上。
[0040] 另外,所述承载面200优选为光滑面,便于扇骨的顺利向前输送,所述输送线2上还需要设有若干组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供扇骨向前行进且上下相对设置的用于抵压扇骨上表面的上驱动轮b1和用于抵压扇骨下表面的下驱动轮b2,这种方式是比较稳定和有效的输送方式,当然,如果仅采用上驱动轮b1的方式也是可以的,因为本身扇骨下部有承载面200的光滑地承载,上驱动轮b1抵压在扇骨上表面能产生摩擦力并能自主转动的情况下,就能带动扇骨向前行进。
[0041] 那么,如果是采用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两种轮体的情况下,可有优选所述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均为橡胶轮,当然,其中至少有一个为主动轮,也即能被电机带动自主运转以提供驱动力,通过上下间抵靠产生的摩擦力带动扇骨向前行进。这种方式对于位置的要求会比较高,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设置,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可以让每组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均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钢板a之间的前后间隔处且每组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上下间隔相对设置以形成供扇骨向前行进的挤压通道b12,上驱动轮b1的底部和下驱动轮b2顶部均应能分别抵住扇骨的上下两个表面并产生一定的挤压力,由于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均采用橡胶轮,当然是指他们的外圈是橡胶圈,橡胶圈的厚度优选比扇骨的厚度大,例如,可以采用3cm厚的橡胶圈,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由此是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所以在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之间的上下间隔的挤压通道b12的上下间距应稍小于扇骨的厚度,差值控制在2mm以内为优,这样可以将扇骨卷入并上下抵住向前输送。当然,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的轴向是垂直于向前输送方向的,这样,轮面才能带着扇骨向前行进。相邻的两组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所形成的相邻的挤压通道b12之间的间隔距离应小于扇骨的长度,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扇骨在头尾两个地点都能得到接洽衔接使之更好地向前行进,或者相邻的挤压通道b12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扇骨的长度相比是相等或稍大的,但稍大的情况也应该控制在比扇骨的长度大2cm以内的大小为宜,因为,这样依靠惯性还能让扇骨送至前侧的一组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中,并进行持续的输送。上述这些结构可以很好地对扇骨进行输送。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优选都是可以上下调节高度的,可以将他们的轮轴所套设的轴套通过丝杆、气缸等可上下调节的现有升降机构安装在机架上,另外,下驱动轮b2的最高处的高度尽量和钢板所形成的承载面高度保持一致,这样,可以使得扇骨始终保持平直地在躺在钢板上平稳行进。
[0042] 接下来,对变向整形装置4做一些具体的说明,变向整形装置4包括一个位于所述出口处20前方的变向引导轮5,变向引导轮5也可以采用橡胶轮,其也安装在机架上,或者单独处于机架前方进行设置,通过另外的支撑架进行设置,但是有一点区别在于,变向引导轮5的位置的设计要领:1、所述变向引导轮5的最低位置低于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2、所述变向引导轮5的最高位置高于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下表面所在高度。通常采用这样两种方案为宜,拿第1种方案举例,变向引导轮5的轴向垂直于输送线向前输送的方向,变向引导轮5的最低位置低于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的差值优选控制在1cm‑5cm之间,申请人建议还是取偏小一点的差值会容易操作和实现,效果也不错,例如取2cm,即变向引导轮5的最低位置低于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2cm,这里所说的扇骨是平直向前输出的扇骨,还没有折弯状态下的扇骨,如果这个差值是2cm,那么变向引导轮5整个的直径尺寸最好是超过这个差值的3倍以上,所以,变向引导轮5的直径可以选择10cm,这样的好处在于,使得变向引导轮5起始对扇骨进行引导的接触部分应该是靠变向引导轮5的下半部分并靠下的位置,这个位置能更好地将扇骨头部进行向斜下方的变向引导同时配合出口抵压装置3对扇骨进行持续地折弯作业,知道扇骨的尾部脱离出口抵压装置3,折弯结束,当然,扇骨也由变向引导轮5引导至下一工序的入口处或者扇骨收集的区域即可。这里,比较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正要准备折弯的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是需要低于变向引导轮5的中心高度,也即处于变向引导轮5的下半部分的,是处于变向引导轮5的中心和变向引导轮5的最低位置之间的一个位置,而当变向引导轮5的最低位置与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的高度差确定后,变向引导轮5整个的直径尺寸就决定了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在对应到变向引导轮5的位置,变向引导轮5的直径越大,使得扇骨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对就靠变向引导轮5更低的部位,就会容易被引导,而且其头部对变向引导轮5的刚开始引导时会有一定的碰撞而造成相互的损伤变小,起到对扇骨和变向引导轮双方结构的保护。变向引导轮5前面提到也可以采用橡胶轮,那么其外圈也是橡胶圈,橡胶圈的厚度优选大于变向引导轮5的最低位置低于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的差值,如果差值为前述的2cm,那么,橡胶圈的厚度最好超过2cm,因为,变向引导轮5的内轮体,或者本申请其他轮体的内轮体一般都是要采用钢轮,外圈橡胶的厚度提升可以缓冲很多冲力,减少硬性的碰撞影响。
[0043] 上述这第1种方案,就能将扇骨向靠斜下的方向折弯并进行输送。而第2种方案可以设置成就是跟第1种方案上下镜像的结构,即将扇骨向靠斜上的方向折弯并进行输送。接着第1种方案,更进一步,所述变向整形装置4还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变向引导轮5配合供扇骨向前下方输送的保形辅助轮6。在扇骨被折弯以后,最好还是需要进一步保持一段弧形的形状,使得折弯作业得到延续,这样的折弯效果会更好,所以采用了这更进一步的优选方式,举例,如采用1个保形辅助轮6的情况,前述,变向引导轮5会对扇骨的上表面通过一个高度落差进行引导折弯,所以,此时的扇骨经过变向引导轮5抵压接触引导的那部分已经有一定的弯曲度,也即呈现的是弧线形了,并沿着前下方在向前行进,为了保持扇骨这个弯曲度的稳定性,可以在变向引导轮5的前下方位置设置这个保形辅助轮6,该保形辅助轮6抵靠在过来的扇骨的被折弯的那部分上表面处并进行引导,由于此时扇骨其实是呈弧形向前下方在行进了,可以在保形辅助轮6的斜后方配置一个与所述保形辅助轮6相配合并间隔设置的下侧辅助轮66,下侧辅助轮66与保形辅助轮6之间形成一条进出位置是沿着斜向前下方的通道,以方便扇骨弯折后的弧形状态得以维持,另外,下侧辅助轮66是作用在扇骨的靠下侧表面,具有支撑力,即当扇骨折弯过程,尾部脱离出口抵压装置3以后,不会马上往下掉,会经由下侧辅助轮66和保形辅助轮6之间的通道并向前下方输送至目的地。下侧辅助轮66和保形辅助轮6的通道的位置最好能使得扇骨的头部进入以后,尾部还有一部分在被出口抵压装置3向下压制着,这样的效果是比较好的,简单来讲,扇骨的整体长度优选大于出口抵压装置3至下侧辅助轮66和保形辅助轮6之间供扇骨行经路线的这个长度,让扇骨得到足够好的折弯动作。下侧辅助轮66和保形辅助轮6可以采用橡胶轮且轴向都是垂直于前后行进方向。变向引导轮5、下侧辅助轮66和保形辅助轮6均可以连着电机形成主动轮,但应注意,尽量保持配速的线速度一致,让扇骨稳定地行进。
[0044] 进一步,对出口抵压装置3的具体设计:出口抵压装置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能压在扇骨上表面上的压制轮30,所述压制轮30也可以采用橡胶轮。这里提供两种方式来进行出口抵压装置3和输送线之间的配合设计:1、输送线的最前端为钢板a,该钢板的前沿即为出口,将这个压制轮30设置在最前端的这个钢板的上方并靠前沿出口的位置,压制轮30与该钢板之间形成供扇骨通过的空间即可,压制轮30可以安装在机架上,并保持在运行是上下位置固定的,才能有效抵靠住行进过来的扇骨的,并进行后续折弯,当然,压制轮30可以设计成主动轮,同时,可以通过现有的升降机构使其上下可调节,例如,通过丝杠或者气缸等安装在机架上,在设备不允许的时候进行调节上下位置以满足不同厚度的扇骨进行作业,调节至所需位置后进行锁定;2、在输送线的最前端的钢板a的前侧再设置一组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这组上驱动轮b1和下驱动轮b2的结构设计可以参照前述的方案,将这组上驱动轮b1作为压制轮30使用。
[0045] 为了更好地进行提升效率,可以再做如下设计:所述钢板a的上方设有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用于抵住扇骨的上表面并对其进行抛光的抛光轮7,即在扇骨输送的过程中就对其上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以作为其在制作成折扇后的靠外侧的正面使用,所以是做抛光等美化的工艺,同样,抛光轮7可以通过现有的升降机构可上下调节地安装在机架上。
[0046] 进一步,所述抛光轮7可以采用打蜡抛光轮。
[0047] 再进一步,所述钢板a的底部通过一块隔热板8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这里涉及的其实就是节能的问题,而且还能更好地提升折弯的效果,由于有抛光轮的设计,其实在抛光过程中抛光轮会跟扇骨以及钢板都会产生摩擦,会产生很多的热能,由此,扇骨其实就得到了摩擦式的加热,非常有利于后续的折弯,提高其韧性,就不太会出现折弯后纤维断裂、毛刺等问题,但由于钢板在持续工作中是会积累很多热量,这部分热量可以更好地给扇骨在下部进行热传导加热,进一步提升加热的均匀度以提升扇骨质量,隔热板的设计是减少钢板向外界传递热量,尽可能地利用到扇骨的加工制作中来。更优选地,所述隔热板8的上表开设有供所述钢板a的下半部分插入的嵌入安装槽80,进一步提升隔热性能。
[0048] 在前面叙述过程中,有提到,变向引导轮5与扇骨的其实会有一定的冲撞,因为前述提到的一个高度差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还能更好地进行折弯作业,申请人又提出来如下的新设计:出口处20的前方设有用于对扇骨进行压弯预整形的压弯轮9,所述压弯轮9连接至一伸缩装置c上,当然,这个压弯轮9在进行预压弯扇骨的位置,应处于对出口抵压装置3和变向引导轮5之间的一个位置,压弯轮9不仅是可以滚动,而且在作业过程中是可以发送位置变化的,伸缩装置c可以采用气缸,并且需要实时进行伸缩,可以通过轮罩等现有结构将压弯轮9安装至气缸的伸缩杆上,压弯轮9可以设置在比输送过来的扇骨更靠上的地方,然后上下升降进行预压弯,该方案的机理,在于,当有扇骨过来的时候,压弯轮9向下伸长,抵在扇骨的上表面,并继续向下伸长压弯1cm左右,尽量控制在0.5秒以内完成,然后缓缓回缩或者等扇骨头部碰到变向引导轮5以后立刻回缩,这就是一个压弯预整形的过程,这样可以让扇骨预先有一段压弯的段落,还能便于进入到变向引导轮5进行折弯输送的持续过程,减少之间变向折弯时一些冲撞所带来的各自损伤,也利于扇骨循序渐进地进行弯折。压弯轮9当然也可以采用橡胶轮。另外,就是伸缩装置c可以通过现有的自动控制设备来进行控制,还可以在所述机架1上设有用于配合伸缩装置c使用的感应装置,感应装置可以采用红外传感器等,当有扇骨过来时,感应装置感应后反馈至自动控制设备,然后再由自动控制设备控制伸缩装置c向下伸长及回缩的作业,让预压弯的作业可控性更强。而坯料的扇骨在放入的时候也可采用自动控制设备,例如通过机械手夹着扇骨放到输送线的入口并向前推送至有驱动轮的地方就能卷入向前行进了,当然,也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放置扇骨,另外,为了输送的精确度,可以在入口的钢板上设置引导轮或者引导块的结构,并形成相应的向前笔直通行的引导槽,将扇骨放入引导槽向前推送至驱动轮处,就能被卷入向前行进已经折弯的作业。
[0049] 为了在机架上能有效形成生产线,应该在机架的同一侧去设置上述的机械结构,例如在机架的左侧设置输送线、出口抵压装置3、变向整形装置4、保形辅助轮6等,形成一套左侧的生产线,当然机架上或者外侧可以配置电机等结构,当然,也可以在右侧设置整套设备形成生产线,可以更大限度地提升生产效率。
[0050] 实施例2,参照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种比较适合于需要精加工的扇骨的制作的方案,一种扇骨整形设备,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安装有供扇骨输送的输送线2,所述输送线2包括若干前后间隔排布的钢板a,所述钢板a的上方设有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用于抵住扇骨的上表面并对其进行抛光的抛光轮7。主要是,能直接对扇骨进行抛光的作业,输送线以及抛光轮的设计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的具体设计。
[0051] 具体地,所述抛光轮7为打蜡抛光轮;
[0052] 所述抛光轮7可升降连接于所述机架1上;所述钢板a的底部通过一块隔热板8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
[0053] 所述隔热板8的上表开设有供所述钢板a的下半部分插入的嵌入安装槽80;
[0054] 所述输送线2靠其出口处20的位置设有用于抵住扇骨上表面的出口抵压装置3,所述出口处20的前方设有用于对扇骨进行压弯预整形的压弯轮9,所述压弯轮9连接至一伸缩装置c上。具体设计同样可以参照实施例1的结构。所述机架1上设有用于配合伸缩装置c使用的感应装置。
[0055] 所述出口抵压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能压在扇骨上表面上的压制轮30。所述压弯轮9和所述压制轮30均为橡胶轮。
[0056] 所述压弯轮9的前方区域内还设有一变向引导轮5,所述变向引导轮5的最低位置低于出口处20输送过来的扇骨的上表面所在高度,所述变向引导轮5还配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变向引导轮5配合供扇骨向前下方输送的保形辅助轮6。
[0057] 本实施例的整个方案,是非常适合需要精加工的扇骨制作,还可以有效率利用其中的热量对扇骨可以进行加热后的折弯处理,折弯的幅度可以提升,可能范围更大,折弯后的扇骨质量得以保证,整个制作过程所展现的效率、节能、质量等方面,都非常优异,对扇骨制作各方面的提升都非常大。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精炼的方案,如果具体其他细节,采用实施例1的结构的话,性能还能进一步提升,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或者类似的结构设计进行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