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5]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6] 实施例一:
[0027] 如图1‑4所示,粘贴式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底座1底部设有粘贴层,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均设于底座1上方,工件4置于底座1上方通过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固定。
[0028] 相比于传统固定装置,粘贴式固定装置不必局限于车间或者工件固定工位等特定的工作地点,不需要选择固定装置专用台面,也不需要根据固定装置来选择工作台面的型号,其对于工作台的要求仅需工作台台面为平面。通过粘贴式固定装置底座1与工作台平面的粘贴实现粘贴式固定装置的固定,操作方便,安装快速,而且工作地点多样化,加强了粘贴式固定装置的环境适应性。
[0029] 相比于传统固定装置单一方向夹紧的固定方式,首先,粘贴式固定装置由水平固定机构 2和垂直固定机构3对所需加工的工件进行固定,对工件4的约束来自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在对工件4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工件4受到粘贴式固定装置的作用力较小,能够有效地避免工件4因应夹紧力过大而造成的损伤。其次,因为粘贴式固定装置对工件4的约束来自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所以当工件4为不规则工件或者环形工件时,也能够对工件4进行有效固定,提高了粘贴式固定装置对工件4的适应性。
[0030] 作为优选方案,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数量各为两个,且两个水平固定机构 2和两个垂直固定机构3交叉等距分布于底座1上部,两个水平固定机构2处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垂直固定机构3处于同一直线上。工件4受到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的夹紧力能够平均分布,使其能够稳定地固定在粘贴式固定装置上,加强了粘贴式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31] 作为优选方案,水平固定机构2包括水平顶柱21、基座22、连接条23和把手24,基座 22带有一个贯通孔,且基座22底端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水平顶柱21自由端顶紧工件4,水平顶柱21另一端穿过基座22上的贯通孔与连接条23一端连接,连接条23另一端与把手 24中部连接,把手24下部与基座22铰连接。通过拉动把手24,带动贯通孔中的水平顶柱21做轴向运动,实现工件4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与放松。水平固定机构2在固定时既能起到省力的作用,同时又能防止水平固定机构2与工件4松开,起到水平固定机构2自锁的效果,提高粘贴式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0032] 作为优选方案,每个水平固定机构2均包括两个平行的连接条23,两个平行的连接条 23一端均与水平顶柱21连接,两个平行的连接条23的另一端与把手连接,把手24转动时,两个连接条23同步运动。使连接条23在工作过程中受力平衡,并减小单个连接条23所受的拉应力和剪切应力,增强贴式万能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
[0033] 作为优选方案,垂直固定机构3包括垂直压块31、第一支架32、第二支架33、铰接头 34、丝杆35和手柄36,垂直压块31为L型压块,垂直压块31包括固定端、连接一端和连接二端,固定端与连接一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固定端与工件4上表面接触,固定端限制工件4的轴向运动,连接一端与铰接头34铰接,连接二端与第二支架33铰接,第二支架33 下部与第一支架32固定,第二支架33上部设有第二螺纹贯通孔,丝杆35穿过第二支架33 上部的第二螺纹贯通孔与第二支架33螺纹连接,且丝杆35一端通过铰接头34与垂直压块 31连接一端连接,丝杆35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36。通过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手柄36,带动丝杆35轴向运动,进一步带动垂直压块31自由侧上下运动,实现工件4在垂直方向上的固定与放松。
垂直固定机构3在固定时既能起到省力的作用,同时又能防止垂直固定机构 3与工件松开,起到垂直固定机构3自锁的效果,提高粘贴式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0034] 实施例二:
[0035] 本实施例作为上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4所示,粘贴式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底座1底部设有粘贴层,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均设于底座1上方,工件4置于底座1上方通过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固定。
[0036] 相比于传统固定装置,粘贴式固定装置不必局限于车间或者工件固定工位等特定的工作地点,不需要选择固定装置专用台面,也不需要根据固定装置来选择工作台面的型号,其对于工作台的要求仅需工作台台面为平面。通过粘贴式固定装置底座1与工作台平面的粘贴实现粘贴式固定装置的固定,操作方便,安装快速,而且工作地点多样化,加强了粘贴式固定装置的环境适应性。
[0037] 相比于传统固定装置单一方向夹紧的固定方式,首先,粘贴式固定装置由水平固定机构 2和垂直固定机构3对所需加工的工件进行固定,对工件4的约束来自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在对工件4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工件4受到粘贴式固定装置的作用力较小,能够有效地避免工件4因应夹紧力过大而造成的损伤。其次,因为粘贴式固定装置对工件4的约束来自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所以当工件4为不规则工件或者环形工件时,也能够对工件4进行有效固定,提高了粘贴式固定装置对工件4的适应性。
[0038] 作为优选方案,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数量各为两个,且两个水平固定机构 2和两个垂直固定机构3交叉等距分布于底座1上部,两个水平固定机构2处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垂直固定机构3处于同一直线上。工件4受到水平固定机构2和垂直固定机构3的夹紧力能够平均分布,使其能够稳定地固定在粘贴式固定装置上,加强了粘贴式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39] 作为优选方案,水平固定机构2包括水平顶柱21、基座22、连接条23和把手24,基座 22带有一个贯通孔,且基座22底端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水平顶柱21自由端顶紧工件4,水平顶柱21另一端穿过基座22上的贯通孔与连接条23一端连接,连接条23另一端与把手 24中部连接,把手24下部与基座22铰连接。通过拉动把手24,带动贯通孔中的水平顶柱 21做轴向运动,实现工件4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与放松。水平固定机构2在固定时既能起到省力的作用,同时又能防止水平固定机构2与工件4松开,起到水平固定机构2自锁的效果,提高粘贴式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0040] 作为优选方案,每个水平固定机构2均包括两个平行的连接条23,两个平行的连接条 23一端均与水平顶柱21连接,两个平行的连接条23的另一端与把手连接,把手24转动时,两个连接条23同步运动。使连接条23在工作过程中受力平衡,并减小单个连接条23所受的拉应力和剪切应力,增强贴式万能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
[0041] 作为优选方案,垂直固定机构3包括垂直压块31、第一支架32、第二支架33、铰接头 34、丝杆35和手柄36,垂直压块31为L型压块,垂直压块31包括固定端、连接一端和连接二端,固定端与连接一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固定端与工件4上表面接触,固定端限制工件4的轴向运动,连接一端与铰接头34铰接,连接二端与第二支架33铰接,第二支架33 下部与第一支架32固定,第二支架33上部设有第二螺纹贯通孔,丝杆35穿过第二支架33 上部的第二螺纹贯通孔与第二支架33螺纹连接,且丝杆35一端通过铰接头34与垂直压块 31连接一端连接,丝杆35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36。通过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手柄36,带动丝杆35轴向运动,进一步带动垂直压块31自由侧上下运动,实现工件4在垂直方向上的固定与放松。
垂直固定机构3在固定时既能起到省力的作用,同时又能防止垂直固定机构 3与工件松开,起到垂直固定机构3自锁的效果,提高粘贴式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0042] 作为优选方案,垂直固定机构3还包括旋钮37、升降丝杆38和固定块39,第一支架32 上设有第一螺纹贯通孔,旋钮37固定在升降丝杆38上端,升降丝杆38穿过第一支架32上的第一螺纹贯通孔,下端与固定块39旋转连接,固定块39固定在底座1上。通过旋转旋钮 37带动升降丝杆38旋转,从而实现垂直固定机构3高度的自由调节。
[0043] 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优点在于:
[0044] 实施例二中的实用新型通过旋转旋钮37带动升降丝杆38旋转,从而实现垂直固定机构 3高度的自由调节,可以对在高度调节范围内工件4进行固定,使工件4的选择范围更大,增强了粘贴式固定装置的工件适应性。
[0045]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