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常熟理工学院 >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专利详情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1-05-26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1-09-14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2-08-26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1-05-26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110578535.7 申请日 2021-05-26
公开/公告号 CN113310856B 公开/公告日 2022-08-26
授权日 2022-08-26 预估到期日 2041-05-26
申请年 2021年 公开/公告年 2022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G01N15/02G01N15/06 主分类号 G01N15/02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8
权利要求数量 9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1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常熟理工学院 当前专利权人 常熟理工学院
发明人 陈子昂、林旭丰、马路豪、李铭迪、赵洋、宋佳玲 第一发明人 陈子昂
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 邮编 2155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6
申请人所在省 江苏省 申请人所在市 江苏省苏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张俊范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包括以柴油与异辛烷的混合燃料在定容燃烧器中燃烧形成包含颗粒物的混合气;将混合气经过静电加载系统对颗粒物加载电荷后分为三路分别将超细颗粒物排放至第一稳压腔,细颗粒物排放至第二稳压腔,粗颗粒物排放至第三稳压腔;目标颗粒物比例分别控制第一稳压腔、第二稳压腔和第三稳压腔的排出流量进行气流混合,再混合预热空气进行流量调节,最后通过混合常温CO2或通过电加热进行温度调节得到目标热流。本发明还公开了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本发明能够为进行可靠性试验的颗粒捕集器,提供包含可变粒径颗粒物的热流氛围。
  • 摘要附图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2-08-26 授权
2 2021-09-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1N 15/02 专利申请号: 202110578535.7 申请日: 2021.05.26
3 2021-08-27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柴油与异辛烷的混合燃料在定容燃烧器中燃烧形成包含颗粒物的混合气;
步骤二、将所述混合气经过静电加载系统,对颗粒物加载电荷,然后将混合气分为三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在所述第一支路通过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将超细颗粒物排放至第一稳压腔,在所述第二支路通过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将细颗粒物排放至第二稳压腔,在所述第三支路通过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将粗颗粒物排放至第三稳压腔;所述超细颗粒物的粒径<50nm,所述细颗粒物的粒径为50nm≤粒径≤1μm,所述粗颗粒物的粒径>1μm;
步骤三、根据目标颗粒物比例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稳压腔、第二稳压腔和第三稳压腔的排出流量进行气流混合,再混合预热空气进行流量调节,最后通过混合常温CO2或通过电加热进行温度调节得到目标热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2
柴油与异辛烷的混合比例按以下方式计算,当X≥50时,R=0.0375X ‑3.525X+87,若计算得到的R>100,按100执行;当X<50时,R=0,其中所述超细颗粒物在颗粒物中占比为X%,异辛烷在混合燃料中的质量比为R%。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静电吸附时的静电加载电压为10~500V,所述第一支路接收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一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不连通;所述第一支路加载反向电压时,所述第一支路阻断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一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所述第二支路静电吸附时的静电加载电压为550~3000V,所述第二支路接收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二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二稳压腔不连通;所述第二支路加载反向电压时,所述第二支路阻断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二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所述第三支路静电吸附时的静电加载电压为3100~10000V,所述第三支路接收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三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三稳压腔不连通;所述第三支路加载反向电压时,所述第三支路阻断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三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进行静电吸附时,当第一支路中实际电压与静电加载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压降阈值时切换为加载反向电压;所述第二支路进行静电吸附时,当第二支路中实际电压与静电加载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压降阈值时切换为加载反向电压;所述第三支路进行静电吸附时,当第三支路中实际电压与静电加载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压降阈值时切换为加载反向电压,所述压降阈值不小于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设置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所述第二支路设置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所述第三支路设置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所述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所述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所述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分别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对热流混合常温CO2或通过电加热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步骤301、判断热流温度是否在热流目标温度范围内,如果是则结束流程,如果否则进入步骤302;步骤302、判断热流温度是否超过热流目标温度范围上限,并记录本步骤执行次数N,如果是则进入步骤303,(N
如果否则进入步骤304;步骤303、在热流中通入常温CO2,所述常温CO2流量为10%*F0*1.5‑1)
,F0为目标热流的流量,并由流量阀将最终热流流量调节到F0,多余热流通过旁通排出,返回步骤301;步骤304、启动电加热器对热流进行加热并返回步骤301。

7.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容燃烧器和泵气系统,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上设置静电加载系统,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以及所述泵气系统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的入口端,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端连接第一稳压腔,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端连接第二稳压腔,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端连接第三稳压腔,所述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上分别设置电压加载吸附装置,所述第一支路用于吸附收集超细颗粒物,所述第二支路用于吸附收集细颗粒物,所述第三支路用于吸附收集粗颗粒物,所述超细颗粒物的粒径<50nm,所述细颗粒物的粒径为50nm≤粒径≤1μm,所述粗颗粒物的粒径>1μm,所述第一稳压腔、第二稳压腔和第三稳压腔构成三种颗粒物的临时储存腔,所述第一稳压腔的出口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稳压腔的出口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三稳压腔的出口通过第三流量调节阀均连接至混流管路的入口端,所述混流管路上沿气流行进方向分别设置热流流量调节阀、常温CO2混流阀和末端流量调节阀以及电加热器,所述热流流量调节阀的入口连接预热空气源用于混合所述混流管路气流及预热空气,所述常温CO2混流阀的入口连接CO2气源用于混合所述混流管路气流及常温CO2,所述混流管路的出口端为目标热流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所述第三支路包括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所述第一支路主路、第一支路旁路、第二支路主路、第二支路旁路、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分别设有电压加载吸附装置,所述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的入口端通过第一切换阀择一与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的入口端通过第二切换阀择一与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的入口端通过第三切换阀择一与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连通,所述泵气系统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路主路、第一支路旁路、第二支路主路、第二支路旁路、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的入口,所述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腔,所述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腔,所述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稳压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主路、第一支路旁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四切换阀与所述第一稳压腔或所述第二支路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主路、第二支路旁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五切换阀与所述第二稳压腔或所述第三支路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支路主路、第三支路旁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五切换阀与所述第三稳压腔或空气预热器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连接所述热流流量调节阀的入口。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流颗粒物的生成方法及装置,特别是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热振动试验是汽车用排气后处理器研发和制造过程中,确保后处理器机械性能可靠性的必要试验环节。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提出了针对柴油机排气后处理装置机械性能的相关标准,明确规定了热振动的试验要求。在热振动试验过程中,热流发生器主要用于提供高温热流,模拟发动机排气温度和流量。
[0003] 热流发生器主要有电加热、燃气加热、柴油加热三种形式,其中,电加热主要用于提供恒定温度的试验要求,燃气加热与柴油加热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变化,除了用于恒定温度试验,还可以满足温度循环的试验要求,但是,燃气加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出现点火失败的情况时,再次点火时容易出现爆震,严重时有发生爆炸的风险。柴油加热在安全性上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进行颗粒捕集器热振试验过程中,柴油热流发生器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颗粒物,能够为颗粒捕集器提供带有颗粒物的热流条件,更接近颗粒捕集器的实际工作状态。
[0004] 目前,针对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形成,主要采用控制空燃比的方法,使得柴油在较小空燃比条件下燃烧,燃烧过程中缺氧,从而形成颗粒物。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较小的空燃比,使得热流发生器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受到限制,无法满足高温且含有颗粒物的热流条件的形成。二是形成的颗粒物存在粒径分布不可控,无法实现为进行可靠性试验的颗粒捕集器提供确定的排气颗粒物粒径分布条件,制约了颗粒捕集器可靠性试验的验证范围。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可根据需要按设定比例得到含有超细颗粒物、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的热流条件。本发明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
[0006]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步骤一、以柴油与异辛烷的混合燃料在定容燃烧器中燃烧形成包含颗粒物的混合气;
[0008] 步骤二、将所述混合气经过静电加载系统,对颗粒物加载电荷,然后将混合气分为三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在所述第一支路通过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将超细颗粒物排放至第一稳压腔,在所述第二支路通过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将细颗粒物排放至第二稳压腔,在所述第三支路通过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将粗颗粒物排放至第三稳压腔;所述超细颗粒物的粒径<50nm,所述细颗粒物的粒径为50nm≤粒径≤1μm,所述粗颗粒物的粒径>1μm;
[0009] 步骤三、根据目标颗粒物比例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稳压腔、第二稳压腔和第三稳压腔的排出流量进行气流混合,再混合预热空气进行流量调节,最后对热流通过混合常温CO2或通过电加热进行温度调节得到目标热流。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柴油与异辛烷的混合比例按以下方式计算,当X≥50时,R=2
0.0375X‑3.525X+87,若计算得到的R>100,按100执行;当X<50时,R=0,其中所述超细颗粒物在颗粒物中占比为X%,异辛烷在混合燃料中的质量比为R%。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静电吸附时的静电加载电压为10~500V,所述第一支路接收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一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不连通;所述第一支路加载反向电压时,所述第一支路阻断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一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所述第二支路静电吸附时的静电加载电压为550~3000V,所述第二支路接收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二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二稳压腔不连通;所述第二支路加载反向电压时,所述第二支路阻断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二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所述第三支路静电吸附时的静电加载电压为3100~10000V,所述第三支路接收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三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三稳压腔不连通;所述第三支路加载反向电压时,所述第三支路阻断所述步骤二中经过静电加载系统的混合气,所述第三支路的排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进行静电吸附时,当第一支路中实际电压与静电加载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压降阈值时切换为加载反向电压;所述第二支路进行静电吸附时,当第二支路中实际电压与静电加载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压降阈值时切换为加载反向电压;所述第三支路进行静电吸附时,当第三支路中实际电压与静电加载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压降阈值时切换为加载反向电压,所述压降阈值不小于5%。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设置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所述第二支路设置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所述第三支路设置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所述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所述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所述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分别交替进行静电吸附和加载反向电压释放。
[001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对热流混合常温CO2或通过电加热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步骤301、判断热流温度是在热流目标温度范围内,如果是则结束流程,如果否则进入步骤302;步骤302、判断热流温度是否超过热流目标温度范围上限,并记录本步骤执行次数N,如果是则进入步骤303,如果否则进入步骤304;步骤303、在热流中通入常温CO2,所述常温(N‑1)CO2流量为10%*F0*1.5 ,F0为目标热流的流量,并由流量阀将最终热流流量调节到F0,多余热流通过旁通排出,返回步骤301;步骤304、启动电加热器对热流进行加热并返回步骤
301。
[0015] 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包括定容燃烧器和泵气系统,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上设置静电加载系统,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以及所述泵气系统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的入口端,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端连接第一稳压腔,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端连接第二稳压腔,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端连接第三稳压腔,所述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上分别设置电压加载吸附装置,所述第一稳压腔的出口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稳压腔的出口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三稳压腔的出口通过第三流量调节阀均连接至混流管路的入口端,所述混流管路上沿气流行进方向分别设置热流流量调节阀、常温CO2混流阀和末端流量调节阀以及电加热器,所述热流流量调节阀的入口连接预热空气源用于混合所述混流管路气流及预热空气,所述常温CO2混流阀的入口连接CO2气源用于混合所述混流管路气流及常温CO2,所述混流管路的出口端为目标热流出口。
[0016] 进一步地,为了对各类别颗粒物进行连续的吸附释放,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所述第三支路包括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所述第一支路主路、第一支路旁路、第二支路主路、第二支路旁路、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分别设有电压加载吸附装置,所述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的入口端通过第一切换阀择一与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的入口端通过第二切换阀择一与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的入口端通过第三切换阀择一与所述定容燃烧器的排气管路连通,所述泵气系统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路主路、第一支路旁路、第二支路主路、第二支路旁路、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的入口,所述第一支路主路和第一支路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腔,所述第二支路主路和第二支路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腔,所述第三支路主路和第三支路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稳压腔。
[0017] 进一步地,为了充分利用在吸附释放颗粒物时的排气余热,所述第一支路主路、第一支路旁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四切换阀与所述第一稳压腔或所述第二支路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主路、第二支路旁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五切换阀与所述第二稳压腔或所述第三支路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支路主路、第三支路旁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五切换阀与所述第三稳压腔或空气预热器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连接所述热流流量调节阀的入口。
[001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19] 根据目标热流中颗粒物的分布需求确定燃料组成可以相对均衡得获得需要的颗粒物浓度,保证在混合时通过流量控制即可达到颗粒物目标浓度;对定容燃烧器燃烧形成颗粒物的分级收集再混合,可以根据目标热流中颗粒物的分布需求准确调节各颗粒物目标浓度;对颗粒物浓度及热流温度进行分别调节控制,并且可以通过旁路换热回收颗粒物收集时热量,在颗粒物目标浓度准确的基础上准确控制热流温度且产生的额外能耗较少,热量利用率高。本发明能够为进行可靠性试验的颗粒捕集器,提供包含可变粒径颗粒物的热流氛围。

实施方案

[002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25] 请结合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包括定容燃烧器1和泵气系统2,定容燃烧器1的燃料为柴油和异辛烷的混合燃料。定容燃烧器1的排气管路3上设置静电加载系统4,用于为排气中的颗粒物加载电荷一边后续管路中吸附颗粒物。定容燃烧器1的排气管路3的末端分别连接第一支路5、第二支路6和第三支路7的入口端,排气管路3中的排气等分进入第一支路5、第二支路6和第三支路7。本实施例中为了对各颗粒物进行连续的吸附收集并充分利用排气热量,第一支路5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支路主路51和第一支路旁路52,第一支路主路51和第一支路旁路52的入口端通过第一切换阀8择一与定容燃烧器1的排气管路3连通。第二支路6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二支路主路61和第二支路旁路62,第二支路主路61和第二支路旁路62的入口端通过第二切换阀9择一与定容燃烧器1的排气管路3连通。第三支路7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三支路主路71和第三支路旁路72,第三支路主路71和第三支路旁路72的入口端通过第三切换阀10择一与定容燃烧器1的排气管路3连通。泵气系统2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一支路主路51、第一支路旁路52、第二支路主路61、第二支路旁路62、第三支路主路71和第三支路旁路72的入口。第一支路主路51、第一支路旁路52、第二支路主路61、第二支路旁路62、第三支路主路71和第三支路旁路
72分别设有电压加载吸附装置11。第一支路主路51、第一支路旁路52的出口通过第四切换阀12与第一稳压腔13或第二支路6的入口端连通,使得第一支路5进行颗粒物吸附后的排气可以进入第二支路6继续吸附。第二支路主路61、第二支路旁路62的出口通过第五切换阀14与第二稳压腔15或所述第三支路7的入口端连通,使得第二支路6进行颗粒物吸附后的排气可以进入第三支路7继续吸附。第三支路主路71、第三支路旁路72的出口通过第六切换阀16与第三稳压腔17或空气预热器18连通,空气预热器18连接热流流量调节阀19的入口,使得第三支路7进行颗粒物吸附后的排气对空气进行预热以利用排气的热能。
[0026] 第一支路5用于吸附收集超细颗粒物,第二支路6用于吸附收集细颗粒物,第三支路7用于吸附收集粗颗粒物。超细颗粒物的粒径<50nm,细颗粒物的粒径为50nm≤粒径≤1μm,粗颗粒物的粒径>1μm。第一稳压腔13、第二稳压腔15和第三稳压腔17构成了三种颗粒物的临时储存腔,第一稳压腔13的出口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20、第二稳压腔15的出口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阀21、第三稳压腔17的出口通过第三流量调节阀22均连接至混流管路23的入口端,混流管路23上沿气流行进方向分别设置热流流量调节阀19、常温CO2混流阀24和末端流量调节阀25以及电加热器26,热流流量调节阀19的入口连接空气预热气的空气出口用于混合混流管路23气流及预热空气,常温CO2混流阀24的入口连接CO2气源(CO2发生器27)用于混合混流管路23气流及常温CO2,混流管路23的出口端为目标热流出口。
[0027] 请结合图2及图3所示,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28] 步骤一:根据试验对热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的要求,确定燃料组分。需要进行热振动试验的颗粒捕集器,对热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的要求为:超细颗粒物(粒径<50nm)数量百分比为X%,细颗粒物(50nm≤粒径≤1μm)数量百分比为Y%,粗颗粒物(粒径>1μm)数量百分比为Z%。对最终热流环境温度的要求为T0,热流流量的要求为F0。
[0029] 具体步骤:
[0030] 1.通过高压喷射,喷入不同组分的燃料,同时通入空气,混合燃料在恒定容积的燃烧器中燃烧,形成了包含颗粒物的混合气。
[0031] 2.根据超细颗粒物在颗粒物总量的占比(X%)的要求,混合燃料中异辛烷的质量比例(R%)按照下面的公式得到:
[0032] 当X≥50时,R=0.0375X2‑3.525X+87,若计算得到的R>100,按100执行。
[0033] 当X<50时,R=0。
[0034] 步骤二:燃烧颗粒按照不同粒径进行分级
[0035] 具体步骤:
[0036] 混合燃料燃烧后形成的混合气,经过静电加载系统,对燃烧混合气中的颗粒物加载电荷。此时,由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不同,能够加载的电荷大小也不同。颗粒物的粒径越大,加载的电荷较多。
[0037] 1.燃烧后的混合气,经过静电加载系统后进行分流,分流后的排气分别进入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三条通路,第一支路吸附超细颗粒物、第二支路吸附细颗粒物、第三支路吸附粗颗粒物。
[0038] 2.三条排气通路上,分别通过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和第三切换阀控制排气流向。在第一支路主路51、第一支路旁路52、第二支路主路61、第二支路旁路62、第三支路主路71和第三支路旁路72共6条排气支路上,采用加载静电电压对通过的颗粒进行静电吸附。
[0039] 3.第一支路工作过程:第一支路主路51和第一支路旁路52交替工作,保证了颗粒的收集和排气畅通。
[0040] 排气通过第一切换阀流向第一支路主路51,在第一支路主路51上,加载静电电压,范围为10~500V。第一支路主路51中的排气通过第四切换阀12流向第二支路入口处。
[0041] 当第一支路主路51中的实际电压,与加载电压相比,电压的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第一支路主路51中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10~500V。在第一支路主路51中,通过泵气系统将含有超细颗粒的排气通过第四切换阀12流向第一稳压腔13。同时控制第一切换阀使得排气通向第一支路旁路52,在第一支路旁路52上,加载静电电压,范围为10~500V。第一支路旁路52的排气通过第四切换阀12,流向第二支路入口处。
[0042] 当第一支路旁路52中的实际电压,与加载电压相比,电压的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第一支路旁路52中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10~500V。在第一支路旁路52中,通过泵气系统将含有超细颗粒的排气通过第四切换阀12流向第一稳压腔13。
[0043] 4.第二支路工作过程。第二支路主路61和第二支路旁路62交替工作,保证了颗粒的收集和排气畅通。
[0044] 排气通过第二切换阀流向第二支路主路61,在第二支路主路61上,加载静电电压,范围为550~3000V。第二支路主路61中的排气通过第五切换阀14流向第三支路入口处。
[0045] 当第二支路主路61中的实际电压,与加载电压相比,电压的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第二支路主路61中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550~3000V。在第二支路主路61中,通过泵气系统将含有细颗粒的排气通过第五切换阀14流向第二稳压腔15。同时控制第二切换阀使得排气通向第二支路旁路62,在第二支路旁路62上,加载静电电压,范围为550~3000V。第二支路旁路62的排气通过第五切换阀14,流向第三支路入口处。
[0046] 当第二支路旁路62中的实际电压,与加载电压相比,电压的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第二支路旁路62中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550~3000V。在第二支路旁路62中,通过泵气系统将含有细颗粒的排气通过第五切换阀14流向第二稳压腔15。
[0047] 5.第三支路工作过程。第三支路主路71和第三支路旁路72交替工作,保证了颗粒的收集和排气畅通。
[0048] 排气通过第三切换阀流向第三支路主路71,在第三支路主路71上,加载静电电压,范围为3100~10000V。第三支路主路71中的排气通过第六切换阀16流向空气预热器18,给空气进行预热。
[0049] 当第三支路主路71中的实际电压,与加载电压相比,电压的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第三支路主路71中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3100~10000V。在第三支路主路71中,通过泵气系统将含有粗颗粒的排气通过第六切换阀16流向第三稳压腔17。同时控制第三切换阀使得排气通向第三支路旁路72,在第三支路旁路72上,加载静电电压,范围为3100~10000V。第三支路旁路72的排气通过第六切换阀16流向空气预热器18,给空气进行预热。
[0050] 当第三支路旁路72中的实际电压,与加载电压相比,电压的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第三支路旁路72中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3100~10000V。在第三支路旁路72中,通过泵气系统将含有粗颗粒的排气通过第六切换阀16流向第三稳压腔17。
[0051] 6.泵气系统工作要求。泵气系统对6个支路通入空气的流量保持一致。流量范围为0.1~0.3F0。
[0052] 步骤三:可变颗粒粒径分布控制、热流环境温度和流量控制。
[0053] 具体步骤:
[0054] 1.调节第一流量调节阀20的开度为X%;第二流量调节阀21的开度为Y%;第三流量调节阀22的开度为Z%。调节热流流量调节阀19,将热流流量调节到F0。此时,保证了各种颗粒物数量百分比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试验热流流量的要求。流量的调节过程中,热流的整体温度有所下降。
[0055] 2.检测二级燃烧器入口热流温度T1。
[0056] 3.判断T1是否达到T0(±5%):
[0057] 1)如果是,则进行步骤4。
[0058] 2)如果否,则进行步骤5。
[0059] 4.热流温度和压力满足测试要求。
[0060] 5.判断T1是否大于T0(大于1.05T0),记录步骤5的执行次数为N:
[0061] 1)如果是,则进行步骤6。
[0062] 2)如果否,则进行步骤7。
[0063] 6.启动“CO2发生器27”,通过常温CO2混流阀24设置初始流量为10%*F0,CO2的流量(N‑1)为10%*F0*1.5 ,通过末端流量调节阀25,将最终流量调节到F0,多余热流通过旁通排出,返回步骤3。
[0064] 7.启动二级燃烧器,采用电加热器26,功率范围为60~80kW,返回步骤3。
[0065] 通过本实施例提出的颗粒物生成方法,实现了热振试验用的,可变颗粒物数量浓度分布的热流环境,其结果如图4所示。
[0066] 设置了三种不同粒径颗粒数量浓度的目标:
[0067] 目标1超细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为:80%、15%、5%;
[0068] 目标2超细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为:70%、25%、5%;
[0069] 目标3超细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为:60%、35%、5%。
[0070] 实际得到的不同粒径颗粒数量浓度为:
[0071] 目标1实际得到的超细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为:82%、13.5%、4.5%;
[0072] 目标2实际得到的超细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为:68.1%、27.1%、4.8%;
[0073] 目标3实际得到的超细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为:61.2%、33.4%、5.4%。
[0074] 各种粒径颗粒数量百分比控制误差在10%以内。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实施例的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热振试验用热流发生器的颗粒物生成流程示意图。
[0022] 图3为步骤三的流程示意图。
[0023] 图4为实施例获得的热流中颗粒数量浓度分布结果示意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