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浙江中电科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专利详情

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9-10-31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09-11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29-10-31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申请号 CN201921859184.1 申请日 2019-10-31
公开/公告号 CN211470439U 公开/公告日 2020-09-11
授权日 2020-09-11 预估到期日 2029-10-31
申请年 2019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B66B5/28 主分类号 B66B5/28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U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5
权利要求数量 6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3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浙江中电科创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专利权人 浙江中电科创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孙阎强 第一发明人 孙阎强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海创科技中心2幢307-7室 邮编 3111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1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包括电梯基坑、消音棉、第二支撑板、第二缓冲弹簧、第二封盖、排油孔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电梯基坑的内壁固定有固定架,且固定架的内部预留有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凹槽的内部放置有滑轮,且滑轮与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相连接,且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粘贴有第一缓冲垫,所述排油孔设置在第二缓冲弹簧的外侧,且排油孔与缓冲器外壳之间设置有储油室,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在缓冲器外壳的下表面上。该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这样可以减缓电梯本体坠落时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撞击。
  • 摘要附图
    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09-11 授权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包括电梯基坑(1)、消音棉(8)、第二支撑板(14)、第二缓冲弹簧(18)、第二封盖(20)、排油孔(21)和第二固定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基坑(1)的内壁固定有固定架(2),且固定架(2)的内部预留有滑动凹槽(3),所述滑动凹槽(3)的内部放置有滑轮(4),且滑轮(4)与连接杆(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杆(5)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7)相连接,且第一支撑板(7)的上表面粘贴有第一缓冲垫(6),所述第一缓冲垫(6)的上表面与电梯本体(13)相接触,所述消音棉(8)固定在第一支撑板(7)和连接板(9)之间,且连接板(9)的下方固定有第一缓冲弹簧(10),所述第一缓冲弹簧(10)的底端固定有第一固定板(11),且第一固定板(11)通过固定螺栓(12)固定在电梯基坑(1)的底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板(14)固定在电梯基坑(1)的内部,且第二支撑板(14)的下表面固定有支撑杆(15),所述支撑杆(15)位于缓冲器外壳(16)的内部,且缓冲器外壳(16)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封盖(17),所述第二缓冲弹簧(18)固定在支撑杆(15)的底端,且第二缓冲弹簧(18)的底端固定在固定底座(19)上,所述第二封盖(20)固定在缓冲器外壳(16)的底端,且第二封盖(20)位于固定底座(19)的正下方,所述排油孔(21)设置在第二缓冲弹簧(18)的外侧,且排油孔(21)与缓冲器外壳(16)之间设置有储油室(22),所述第二固定板(23)固定在缓冲器外壳(16)的下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4)共设置有两组,且滑轮(4)与连接杆(5)之间构成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与第一缓冲弹簧(10)之间为焊接,且第一固定板(11)的形状结构为矩形,并且第一固定板(11)与第二固定板(23)形状结构相同,同时第一固定板(11)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固定螺栓(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4)的上表面固定第二缓冲垫(1401),且第二支撑板(14)固定在电梯基坑(1)内部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孔(21)共设置有三组,且排油孔(21)呈等间距分布在储油室(22)的内壁上,同时排油孔(21)的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室(22)剖面呈圆环状,且储油室(22)的高度等于第二缓冲弹簧(18)的高度。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电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背景技术

[0002] 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电梯的制造运行等也涉及到一
些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位于轿厢服务的最低层站以下的井道部分为缓冲基坑,缓冲基坑
是电梯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卡。其内设有缓冲器及电梯停止开关和井道灯开关、电源插
座及照明等。基坑应有足够的空间,出入基坑时要遵守出入基坑的方法的规定。在基坑里作
业时,不允许运行轿厢。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时,操作者要按照在基坑里作业人员的指示进
行,为了减缓电梯坠楼撞击地底的力道,在电梯基坑中都设置有缓冲装置,但是有些基坑中
的缓冲装置效果不够良好,对冲击力道的减弱效果不够明显,为了保证电梯使用者的安全,
需要对基坑内部的缓冲装置进行一定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有些基坑中的缓冲装置效果不够良好,对冲击力道的减弱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包括电梯基坑、消音棉、第二支撑板、第二缓冲弹簧、第二封盖、排油孔和第二固定板,所述
电梯基坑的内壁固定有固定架,且固定架的内部预留有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凹槽的内部放
置有滑轮,且滑轮与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相连接,且第
一支撑板的上表面粘贴有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一缓冲垫的上表面与电梯本体相接触,所述
消音棉固定在第一支撑板和连接板之间,且连接板的下方固定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
缓冲弹簧的底端固定有第一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电梯基坑的底面
上,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电梯基坑的内部,且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
撑杆位于缓冲器外壳的内部,且缓冲器外壳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封盖,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固
定在支撑杆的底端,且第二缓冲弹簧的底端固定在固定底座上,所述第二封盖固定在缓冲
器外壳的底端,且第二封盖位于固定底座的正下方,所述排油孔设置在第二缓冲弹簧的外
侧,且排油孔与缓冲器外壳之间设置有储油室,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在缓冲器外壳的下表
面上。
[0005] 优选的,所述滑轮共设置有两组,且滑轮与连接杆之间构成转动连接。
[0006]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一缓冲弹簧之间为焊接,且第一固定板的形状结构为矩形,并且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形状结构相同,同时第一固定板的四个角上均设置
有固定螺栓。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第二缓冲垫,且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电梯基坑内部的中心位置。
[0008] 优选的,所述排油孔共设置有三组,且排油孔呈等间距分布在储油室的内壁上,同时排油孔的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0009] 优选的,所述储油室剖面呈圆环状,且储油室的高度等于第二缓冲弹簧的高度。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
[0011] (1)在电梯基坑的内壁上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的内部预留有滑动凹槽,滑动凹槽的设置不仅可以方便第一支撑板的上下移动,同时也能对第一支撑板起到一定的固定作
用;
[0012] (2)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这样可以减缓电梯本体坠落时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撞击;
[0013] (3)第一缓冲弹簧和缓冲器外壳分别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固定在电梯基坑的底面上,这样可以将第一缓冲弹簧和缓冲器外壳牢牢的固定在电梯基坑的底面上,防
止第一缓冲弹簧和缓冲器外壳受到巨大撞击后脱离原本的位置;
[0014] (4)在储油室和第二缓冲弹簧的周围都放置有液压油,支撑杆在受到撞击下降时,第二缓冲弹簧压缩会抵消掉一部分力,同时液压油受到挤压流动,产生动能,从而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减缓电梯本体下坠的速度;
[0015] (5)排油孔呈等间距分布在储油室的内壁上,同时排油孔的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大孔径的排油孔液压油在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小,小孔径的排油孔液压油在流动时受到
的阻力大,液压油流动的阻力从下到大依次增大,这样便于液压油对电梯本体下坠动能的
转换。

实施方案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包括电梯基坑1、消音棉8、第二支撑板14、第二缓冲弹簧18、第二封盖20、排油孔21和第二固定
板23,电梯基坑1的内壁固定有固定架2,且固定架2的内部预留有滑动凹槽3,滑动凹槽3的
内部放置有滑轮4,且滑轮4与连接杆5的一端相连接,滑轮4共设置有两组,且滑轮4与连接
杆5之间构成转动连接,这样便于滑轮4的转动,连接杆5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7相连接,且
第一支撑板7的上表面粘贴有第一缓冲垫6,第一缓冲垫6的上表面与电梯本体13相接触,消
音棉8固定在第一支撑板7和连接板9之间,且连接板9的下方固定有第一缓冲弹簧10,第一
缓冲弹簧10的底端固定有第一固定板11,且第一固定板11通过固定螺栓12固定在电梯基坑
1的底面上,第一固定板11与第一缓冲弹簧10之间为焊接,且第一固定板11的形状结构为矩
形,并且第一固定板11与第二固定板23形状结构相同,同时第一固定板11的四个角上均设
置有固定螺栓12,这样可以将第一缓冲弹簧10和缓冲器外壳16牢牢的固定在电梯基坑1的
底面上,防止第一缓冲弹簧10和缓冲器外壳16受到巨大撞击后脱离原本的位置,第二支撑
板14固定在电梯基坑1的内部,且第二支撑板14的下表面固定有支撑杆15,第二支撑板14的
上表面固定第二缓冲垫1401,且第二支撑板14固定在电梯基坑1内部的中心位置,这样可以
减缓电梯本体13坠落时对第二支撑板14的撞击,支撑杆15位于缓冲器外壳16的内部,且缓
冲器外壳16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封盖17,第二缓冲弹簧18固定在支撑杆15的底端,且第二缓
冲弹簧18的底端固定在固定底座19上,第二封盖20固定在缓冲器外壳16的底端,且第二封
盖20位于固定底座19的正下方,排油孔21设置在第二缓冲弹簧18的外侧,且排油孔21与缓
冲器外壳16之间设置有储油室22,排油孔21共设置有三组,且排油孔21呈等间距分布在储
油室22的内壁上,同时排油孔21的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电
梯本体13下坠的速度,储油室22剖面呈圆环状,且储油室22的高度等于第二缓冲弹簧18的
高度,这样保证液压油流动的顺畅性,第二固定板23固定在缓冲器外壳16的下表面上。
[0023]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智能制造电梯用缓冲基坑时,当电梯本体13发生故障,从高处高速坠落时,因为第一支撑板7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支撑板14的水平高度,所以电梯本体13
首先与第一支撑板7相接触,然后第一支撑板7向下移动,同时滑轮4在固定架2内部的滑动
凹槽3中滑动,并且随着第一支撑板7一起向下移动,然后第一缓冲弹簧10受到挤压开始收
缩,接着电梯本体13与第二支撑板14相接触,然后第二支撑板14带动支撑杆15向下移动,同
时第二缓冲弹簧18受到挤压开始收缩,此时第二缓冲弹簧18周围的液压油通过排油孔21向
储油室22进行流动,液压油流动产生动能,所以可以减缓电梯本体13下坠的速度,最后在第
一缓冲弹簧10、第二缓冲弹簧18和第二缓冲弹簧18周围的液压油的作用下最大程度的减缓
电梯本体13下坠的速度从而保证电梯本体13内部使用者的安全,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
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4]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
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0025]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缓冲器外壳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基坑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板和第一缓冲弹簧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架和第一支撑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1、电梯基坑,2、固定架,3、滑动凹槽,4、滑轮,5、连接杆,6、第一缓冲垫,7、第一支撑板,8、消音棉,9、连接板,10、第一缓冲弹簧,11、第一固定板,12、固定螺栓,13、电梯本体,14、第二支撑板,1401、第二缓冲垫,15、支撑杆,16、缓冲器外壳,17、第一封盖,18、第二缓冲弹簧,19、固定底座,20、第二封盖,21、排油孔,22、储油室,23、第二固定板。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