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3] 如图1‑11所示的一种布料退卷装置,用于在印染、复合等工艺设备之前对布匹卷6进行退卷输送,以保证后续工序的正常展开。与传统退卷设备相同,本发明设置有一个安装基础,也就是包括底座1,底座1的具体结构较多,可采用台面式、槽式等等,为了保证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其通常采用不锈钢、合金钢等高强度材料制成。
[0034] 所述底座1上沿布匹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布卷承托机构2和输送机构3,所述布卷承托机构2用于安放布匹卷6,并保证布匹卷6在布卷承托机构2上能够进行自由转动。所述输送机构3作为退卷的主要动力,能够夹持并对布匹进行输送,通过输送机构3产生的输送力,带动布匹卷6转动,实现退卷。
[0035] 本发明可同时满足布匹印染、复合、烫金等工艺设备的前置退卷,即可对单一布匹进行退卷,也可应用在复合工序之前,对两层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布匹同时进行退卷。当然这种情况下,布卷承托机构2应当同时满足两个布匹卷6的安装,也就是说,其上设置有两个退卷筒5。如图1中所示,所述布卷承托机构2包括设置在底座1前端两侧的一对安装侧板4,所述安装侧板4之间设置有两个退卷筒5,两个所述退卷筒5上各安装有一个布匹卷6。通过这样的设计,本发明可同时搭载两个布匹卷6,但其关键节点在于,如何通过输送机构3对两个布匹卷6进行高稳定性的同步退卷。
[0036] 如图1和2中所示,本发明所述输送机构3包括设置在底座1后端两侧的一对立柱7、设置在所述立柱7上端之间的两组夹送组件,以及用于驱动两组夹送组件同步动作的夹送驱动组件。两组夹送组件上下分布,两个所述布匹卷6对应的布匹分别穿过两组夹送组件。换言之,也就是说,本发明设置在立柱7上部的两组夹送组件一上一下分布,布匹是分别通过两组夹送组件实现夹持输送的。
[0037] 如图2中所示,每组所述夹送组件均包括一根上夹辊8和一根下夹辊9,所述上夹辊8和下夹辊9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立柱7上,并与立柱7构成转动配合。所述布匹位于上夹辊8和下夹辊9之间,通过上夹辊8和下夹辊9的同步转动实现一张布匹的匀速稳定输送,为此所述上夹辊8和下夹辊9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10和第二齿轮11,所述第一齿轮10和第二齿轮11相互啮合。上夹辊8和下夹辊9任一转动,将能够带动余下的一根同步转动。至于如何实现两组夹送组件之间的同步转动,本发明采用的方式是两个所述上夹辊8的远离第一齿轮
10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同步轮12和第二同步轮13,所述第一同步轮12和第二同步轮13之间通过同步皮带14传动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后,只要两组夹送组件的四根夹辊中,任意一根与夹送驱动组件连接,即可带动四根夹辊同步匀速转动。
[0038] 在使用过程中,布匹卷6放置在布卷承托机构2上,保持能够自由转动的状态。由于输送机构3的上夹辊8和下夹辊9之间通过第一齿轮10和第二齿轮11传动连接,故上夹辊8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下夹辊9同步转动。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齿轮10与第二齿轮11之间传动的稳定性,所述第一齿轮10和第二齿轮11最好均为斜齿齿轮。同时,由于两根上夹辊8之间通过第一同步轮12、第二同步轮13和同步皮带14构成传动连接。因此,夹送驱动组件在带动位于上方的上夹辊8转动时,就能够带动位于下方的上夹辊8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双层布匹的同步稳定输送。本发明的输送机构3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同步输送的实现逻辑更加的简化,降低了过多的电器部件导致的电路故障风险,不仅控制更精确,且设备成本更低。
[0039] 本发明所述的夹送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较多,例如其可以就是一个与夹辊传动连接的普通电机,当然为了实现其输送速度的调整,也可以采用转速可调的调速电机。如图2中所示,更简单的方式还可以是,所述夹送驱动组件包括变速箱15和驱动电机16,通过驱动电机16提供原动力,通过变速箱15进行转速调节,所述变速箱15最好采用具备无极变速功能的变速箱15,从而适应更广泛的变速要求。其具体的安装方式为,位于上方的上夹辊8一端对应的立柱7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7、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板18。所述驱动电机16固定在第二固定板18上,变速箱15固定在第一固定板17上。所述驱动电机16的动力输出端与变速箱15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变速箱15的动力输出端与位于上方的上夹辊8连接。
[0040] 由于布匹卷6的布匹在退卷、夹持输送的过程中会与各夹辊、输送辊等产生一定的摩擦,进而导致静电的产生,而静电产生容易对后续工序造成影响,故为了消除静电影响,本发明的输送机构3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改进,如图1中所示,所述夹送组件的后方还设置有用于消除布匹上静电的负离子吹风机19,所述负离子吹风机19固定安装在立柱7上,负离子吹风机19位于上下两张布匹之间。负离子吹风机19的出风口呈Y字形,且Y字形的两分叉分别朝向两张布匹。负离子吹风机19吹出的风通过Y自行的出风口吹响布匹的表面,从而对布匹上携带的静电进行中和,进而能极大的改善布匹的静电状况,同时由于采用非接触式除静电的方式,与传统通过接地导电棒与布匹接触的方式相比,布置更加的灵活,且避免了对布匹表面造成损伤的风险。
[0041] 除此之外,前序的收卷、整平、储存、运输过程中,布匹表面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杂质,如:棉团、线头、灰尘等等。为了防止这些杂质对后续工艺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本发明还具备对布匹表面杂质进行清理的性能,如图1、3和4中所示,所述布卷承托机构2和输送机构3之间的底座1上还设置有杂质清理机构。
[0042] 如图3和4所示,所述杂质清理机构包括供布匹穿过的、方框状的外壳20,所述外壳20通过支撑架21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外壳20的宽度以不低于标准布匹宽幅为宜,高度以满足内部清理辊22的安装为宜。所述外壳20的内部设置有沿外壳20宽度方向延伸的空心的清理辊22,所述清理辊22的两端安装在外壳20的侧板上并与侧板构成转动配合。所述清理辊
22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吸尘孔23,通常所述吸尘孔23呈圆形,当然也可以呈椭圆、条形等形状,只要能够满足杂质的吸附即可,清理辊22的一端与用于抽排清理辊22内气体的除尘风机连通,当除尘风机与清理辊22直接连通时,为了保证清理辊22转动不对管路造成影响,通常在清理辊22的端部还设置有旋转接头。如图4所示,所述清理辊22两根为一排,且一排内的两根清理辊22一前一后布置,所述布匹呈S形绕过两根清理辊22。
[0043] 除尘风机工作,使清理辊22内部产生负压;布匹被吸附在清理辊22上,一方面通过清理辊22与布匹的接触能够将布匹上的褶皱刮平、杂质刮落,另一方面布匹上的灰尘、棉团等杂质又可以经吸尘孔23进入清理辊内,最终通过除尘风机被吸走。本发明的杂质清理机构与传统杂质清理方式相比,由于布匹与清理辊22直接接触,能够保证杂质抽吸的效果,清理辊22可转动,又不影响布匹的正常输送,同时以抽吸的方式取代风吹的方式,也能够起到净化车间环境的作用,省去了除尘罩等设备的安装成本。
[0044] 除此之外,为了更加高效的对抽吸的杂质进行统一处理,本发明更好的做法还可以如图3中所示,所述外壳20一侧板的外表面设置有集尘腔24,所述集尘腔24的内部设置有集尘抽屉25。所述集尘抽屉25由下至上插设在集尘腔24内,并通过搭扣与集尘腔24锁定。所述集尘抽屉25可快速的从集尘腔24内取下以便清理,同时也可以快速的将集尘抽屉25安装到位。
[0045] 所述集尘腔24远离外壳20的一侧设置有抽吸管26,所述抽吸管26与除尘风机的进风端连通,杂质和气流的流动路径依次为:布匹、吸尘孔23、清理辊22、集尘抽屉25、抽吸管26。为了将杂质稳定高效的拦截在集尘抽屉25内,本发明所述集尘抽屉25靠近抽吸管26的一侧面为过滤网27,所述过滤网27也可替换为滤布,只要能起到相同的拦截过滤作用即可,集尘抽屉25另一侧面上设置有竖向的、延伸至集尘抽屉25上边沿的让位孔28,以供清理辊
22的端头插入,所述清理辊22的端部穿过让位孔28伸入集尘抽屉25内。
[0046] 本发明杂质清理机构的清理辊22可设置一排,这种适用在单一布匹的退卷中,当然,也可以设置两排,也就是说所述外壳20内设置有两排清理辊22,两排清理辊22上下布置,这种适合两层布匹的同步退卷工作。所述布匹经前侧的清理辊22的上方、后侧的清理辊22的下方呈S形绕过清理辊22,位于前侧的清理辊22的下方、位于后侧的清理辊22的上方均设置有截面呈U形的辊槽29。所述辊槽29的高度不大于清理辊22的3/4,所述清理辊22安装在辊槽29内。辊槽29的U形的设计,能够使得清理辊22整体抽吸方向朝向布匹,提高清理辊
22对杂质的抽吸性能,同时能够对清理辊22刮下而未被吸走的杂质进行一定的收集,当然,所述辊槽29最好采用可拆卸的方式,从而便于清理。
[0047] 针对布匹高速加工生产线而言,由于布匹的输送速度较快,布匹卷6在退卷过程中的稳定性,也就是布匹卷6不发生震动、跳动,将极大的影响后续工艺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传统的托辊配合压辊的退卷筒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故本发明另一大改进在于对退卷筒5承托性能上的优化。
[0048] 具体来说,结合图5‑9所示,所述退卷筒5包括横向布置的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内的环抱组件,如图5所示,所述筒体一侧的下部设置有导出口30,布匹从导出口30导出,当然,为了提高布匹导出的稳定性和顺畅性,所述导出口30处设置有出布导辊54。
[0049] 所述环抱组件至少由三根沿筒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环托辊31构成,如图7‑9所示,所述环托辊31的数量为4根,当然也可以是更多。如图5和6中所示,所述筒体的上部铰接设置有进料顶门43,在这种采用上进料的方式下,布匹卷6需要通过进料顶门43和环托辊31张开后之间的缝隙放入筒体内,故所述环托辊31的数量也不宜设置过多,通常设置三根,满足布匹卷6的夹抱即可,所述环托辊31之间构成布匹卷6的安装区。所述环托辊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根摆杆32,环托辊31的一端安装在摆杆32的一端上并与摆杆32构成转动配合,所述摆杆32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在筒体侧壁上的安装孔33内。通过摆杆32摆动,本发明可带动环托辊31绕着铰接轴呈弧形摆动,进而实现对布匹卷6的环抱夹持。
[0050] 当然,本发明所述退卷筒5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各环托辊31对应的摆杆32摆动,以带动各环托辊31夹抱在布匹卷6上的夹抱驱动组件。所述夹抱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较多,例如:所述夹抱驱动组件可以是用于驱动摆杆32摆动的气缸、电动推杆等,但这种方式在布局上较为复杂,且设备成本高。为此,所述夹抱驱动组件可以就是设置在摆杆32中段和筒体内壁之间的一根弹簧,利用弹簧带动摆杆32转动实现夹抱。
[0051] 如图7所示,夹抱驱动组件更好的设计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筒体的两端面上对应环托辊31的数量均匀设置有多根弧形的导向孔34,所述导向孔34与环托辊31的摆动轨迹相吻合。所述环托辊31两端的端头对应穿设在导向孔34内并与导向孔34构成滑动配合。所述夹抱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头35和弹性复位件,每一根所述环托辊3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头35,相邻两根环托辊31的连接头35之间通过弹性复位件相互连接。这样一来,当设置三根环托辊31时,连接头35和弹性复位件就共同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结构,当设置四根环托辊31时,连接头35和弹性复位件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如图7中所示的正方形结构。所述弹性复位件可采用弹性绳、弹性伸缩管等形式,但最简单的方案是,所述弹性复位件为螺旋弹簧36。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发明的夹抱驱动组件整体位于筒体外,更加便于检修和更换,同时也为弹力的调整打下了基础。
[0052] 本发明的退卷筒在使用过程中,将布匹卷6安放在环托辊31之间的安装区内,如图8和9中虚线阴影部分即是安装区,各环托辊31在夹抱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能够始终保持与布匹卷6的稳定接触,由于采用环抱的形式取代传统的压辊定位的方式,布匹卷6在退卷的过程中基本无跳动,且通过少量的环托辊31即可适应布匹卷6在整个退卷过程中不同时间由大到小的变化,例如:当布匹卷6直径尺寸变小后,螺旋弹簧36可带动多根环托辊31上的连接头35靠拢,也就驱动环托辊31沿着导向孔34滑动收拢,实现对布匹卷6的实时夹抱,防止跳动。随着布匹卷6稳定性的提高,布匹卷6跳动对输送机构工作的影响变小,故本发明尤其适合布匹加工高速生产线的退卷需求,为提高生产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053] 由于连接头35在跟随环托辊31沿着导向孔34移动的过程中,其角度相较于螺旋弹簧36具有一定的改变,考虑到螺旋弹簧36受力的稳定性,本发明更好的做法还可以是,连接头35与螺旋弹簧36的连接节点采用可转动的形式,其能够跟随转动,以保证螺旋弹簧36处于笔直的最佳弹性回缩状态。为此,如图10所示,所述环托辊31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并适配有螺母37,环托辊31上靠近螺母37处设置有限位盘38。所述连接头35套设在环托辊31的螺母37与限位盘38之间的环托辊31上,并通过螺母37锁紧。所述连接头35的周侧设置有一圈环形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安装有转动环39,所述螺旋弹簧36的一端与转动环39连接。通过转动环39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改善螺旋弹簧36的工况,使螺旋弹簧36在回缩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同时,这种方式也更加便于各零部件的加工和装配。
[0054] 对于直径尺寸较大的布匹卷6而言,为了保证整个退卷阶段,环托辊31对布匹卷6均具有较好的夹抱性能,螺旋弹簧36的拉伸最大极限必须要满足布匹卷6的最大尺寸夹抱,因此螺旋弹簧36在布匹卷6处于最大尺寸状态时,其可能会产生过大的回弹力,导致布匹卷6被夹持的过紧,进而影响退卷的顺畅性。为此,本发明还应当具备能够对螺旋弹簧36的收缩弹力进行调节的功能。
[0055] 结合图7和11所示,还包括压力自适应调节组件,所述压力自适应调节组件包括液压调节筒40,所述液压调节筒40内设置有两个与液压调节筒40相配合的滑动活塞41,所述滑动活塞41的外表面与螺旋弹簧36的另一端连接,为了防止活动活塞41失位,所述液压调节筒40内可设置用于限制滑动活塞41在液压调节筒内极限位置的限位部件。所述液压调节筒40中段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抽排管路42,所述抽排管路42与液压泵连通。所述压力自适应调节组件还包括安装在环托辊31上、用于检测环托辊31与布匹卷6之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及液压泵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使用时,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环托辊31对布匹卷6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过大时,液压泵通过抽排管路42朝液压调节筒40内注入液压油,滑动活塞41朝两端滑动,螺旋弹簧36的弹力降低。反之,则通过液压泵将液压调节筒40内的液压油抽出,滑动活塞41朝中间聚拢,则提高了螺旋弹簧36的弹力。
[0056] 考虑到在进行布匹卷6安装时,需要将各环托辊31张开,为此,本发明更好的做法是,所述摆杆32远离环托辊31一端的端部设置有钩头44,所述钩头44穿过安装孔33伸出筒体外。通过对钩头44施加作用力,促使摆杆32转动,进而带动环托辊31张开。其具体的驱动方式为,结合图5和8所示,本发明还包括张开驱动组件,所述张开驱动组件包括套设在筒体两端的周面上的调节环45,所述调节环45通过轴承46安装在筒体上。所述调节环45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摆杆32上的钩头44相配合的齿块47,调节环45的外表面设置有齿环48。所述张开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筒体底部的沿筒体长度方向延伸的转轴49,所述转轴49的中段与固定设置在筒体底部的张开电机50传动连接,转轴49的两端固定设置有调节齿轮51,所述调节齿轮51与调节环45上的齿环48相啮合。工作时,张开电机50带动转轴49转动,转轴49带动调节齿轮51,调节齿轮51带动齿环48,齿环48带动调节环45,调节环45在转动的过程中,其内表面上的齿块47推动钩头44,进而带动摆杆32。采用这种方式后,本发明环托辊31的张开变得更加的方便,进而便于布匹卷6的安装和更换。
[0057]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退卷筒5还应保持对布匹卷6两端的限位控制,便面其在退卷筒5轴向上窜动,为此本发明所述筒体两端的端面中心还设置有调节螺杆52,所述调节螺杆52沿筒体的轴向延伸,并与筒体的端面构成螺纹配合。所述调节螺杆52的内端设置端盘,外端设置有调节手轮53。通过调节手轮53可转动调节螺杆52,进而通过调节螺杆52在筒体内的伸缩,带动端盘改变位置,利用端盘对布匹卷6的端部进行一定的限制,当然,为了进一步降低端盘与布匹卷6端部之间的摩擦力,所述端盘可采用转动盘的形式,或者端盘通过旋转接头与调节螺杆52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