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桂林理工大学 > 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专利详情

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7-03-28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7-09-05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19-10-18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7-03-28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710189683.3 申请日 2017-03-28
公开/公告号 CN107036992B 公开/公告日 2019-10-18
授权日 2019-10-18 预估到期日 2037-03-28
申请年 2017年 公开/公告年 2019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G01N21/33 主分类号 G01N21/33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0
权利要求数量 1 非专利引证数量 1
引用专利数量 2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1、全文. Haichao Dai等.Label-free fluorescencedetection of mercury ions based on theregulation of the Ag autocatalyticreaction《.Analyst》.2015,第3616-3622页(参见摘要). Li Tao 等.Mechanism of PreparingSpherical Nano-sized Silver Particlesvia o-Phenylenediamine ReductionProcess in Water-NMPD Mixed SolutionSystem《.Rare Metal Materials andEngineering》.2015,第1071-1074页.;
引用专利 CN103439267A、CN106442514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5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桂林理工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桂林理工大学
发明人 张云、聂瑾芳、杨娟华、覃忠祥 第一发明人 张云
地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建干路12号 邮编 541004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4
申请人所在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申请人所在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低浓度邻苯二胺可有效介导表面带负电荷的金纳米颗粒凝集导致反应溶液发生由红变蓝的反应。少量Ag+即能高效、特异地氧化邻苯二胺为2,3‑二氨基吩嗪,同时Ag+自身被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纳米银颗粒进一步催化邻苯二胺氧化生成2,3‑二氨基吩嗪,从而抑制上述变色反应。金纳米颗粒凝集程度反比于样本中Ag+浓度。因此,通过肉眼观察反应溶液颜色变化能够实现Ag2+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则能够实现Ag2+的定量检测。本发明能够直接推广应用于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里各类型样本中Ag2+分析物的简单、经济、快速、灵敏、特异的分析检测。
  • 摘要附图
    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19-10-18 授权
2 2017-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1N 21/33 专利申请号: 201710189683.3 申请日: 2017.03.28
3 2017-08-11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将Ag+样本溶液与邻苯二胺溶液混合,邻苯二胺被Ag+氧化为2,3-二氨基吩嗪,同时Ag+自身被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而该纳米银颗粒能够进一步催化邻苯二胺氧化生成
2,3-二氨基吩嗪,制得反应溶液;
步骤二,向步骤一制得的反应溶液中加入表面呈负电荷性质的金纳米颗粒红色溶液,制得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剩余的邻苯二胺将介导表面呈负电荷性质的金纳米颗粒凝集,+
金纳米颗粒的凝集程度与样本溶液中Ag 的浓度呈反比,肉眼观测该混合溶液的颜色变化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或使用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即实现Ag+比色检测;
所述表面呈负电荷性质的金纳米颗粒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得:金纳米颗粒在原位合成中表面吸附了还原剂的阴离子或者金纳米颗粒合成完成后被进一步修饰上可电离呈负电荷性质的分子;
所述光度计为台式光度计和便携式光度计中的一种。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纳米化学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银离子(Ag+)广泛应用于摄影、影像、电器、医药等领域。但Ag+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高浓度此种重金属离子能破坏酶的活性,并可与各种代谢物的胺类、咪唑类、羧基等功能基团结合,严重影响、损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目前传统的Ag+定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然而,这些方法普遍存在操作繁琐费时、所使用的仪器价格昂贵且体积庞大、分析成本较高、不能用于现场分析等问题。利用选择性电极的Ag+定量检测方法尽管具有操作简单、成本相对经济等优点,但其主要不足在于检测灵敏度(μM水平)较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简单高灵敏Ag+比色检测方法。
[0004] 本发明的思路:低浓度邻苯二胺可有效介导表面带负电荷的金纳米颗粒凝集导致反应溶液发生由红变蓝的颜色改变反应。而少量的Ag+即能高效、特异地氧化邻苯二胺为2,3-二氨基吩嗪,同时金属离子自身被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而该纳米颗粒可进一步催化邻苯二胺氧化生成2,3-二氨基吩嗪,从而抑制上述溶液变色反应。金纳米颗粒凝集导致反应溶液发生颜色改变的程度反比于样本中Ag+浓度。因此,通过肉眼观察反应溶液的颜色变化即可实现Ag+的简单高灵敏定性或半定量检测。若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则可进一步实现目标金属离子分析物的准确定量检测。
[0005] 具体步骤为:
[0006] 步骤一,将Ag+样本溶液与邻苯二胺溶液混合,邻苯二胺被Ag+氧化为2,3-二氨基吩嗪,同时Ag+自身被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而该纳米银颗粒能够进一步催化邻苯二胺氧化生成2,3-二氨基吩嗪,制得反应溶液。
[0007] 步骤二,向步骤一制得的反应溶液中加入表面呈负电荷性质的金纳米颗粒红色溶液,制得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剩余的邻苯二胺将介导表面呈负电荷性质的金纳米颗粒凝集,金纳米颗粒的凝集程度与样本溶液中Ag+的浓度呈反比,肉眼观测该混合溶液的颜色变+化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或使用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即实现Ag比色检测。
[0008] 所述表面呈负电荷性质的金纳米颗粒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得:金纳米颗粒在原位合成中表面吸附了还原剂的阴离子或者金纳米颗粒合成完成后被进一步修饰上可电离呈负电荷性质的分子。
[0009] 所述光度计为台式光度计和便携式光度计中的一种。
[0010] 与现有的Ag+检测方法相比,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在于:
[0011] 1)整个Ag+分析过程中的操作极为简单,未经专业技能培训的操作人员也能开展实验;2)通过协同邻苯二胺有效介导金纳米颗粒凝集反应和Ag+高效、特异氧化邻苯二胺为2,3-二氨基吩嗪,同时金属离子自身被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而该纳米银颗粒能够进一步催化邻苯二胺氧化生成2,3-二氨基吩嗪,显著提高方法的检测灵敏度;3)仅需肉眼观测溶液颜色的改变,即可实现Ag+的高灵敏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或可通过借助便携式光度计进一步实现分析物的准确定量检测,在极大降低分析成本的同时还能用于Ag+样本的现场分析和即时检测;4)本发明能够直接推广应用于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里各+
类型样本中Ag分析物的简单、经济、快速、超灵敏、特异的定性与定量检测。

实施方案

[0016] 以下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予以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
[0017] 实施例1:
[0018] 使用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简单高灵敏Ag+比色检测方法分别检测10 μM Ag+样本溶液与空白样(超纯水)。
[0019]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具体步骤为:步骤一,在1个1.5 mL的塑料检测试管中加入250 μL 2 μM的邻苯二胺溶液(由电阻率为18.2 MΩ·cm的超纯水配制),随后往该溶液中滴加250 μL 10 μM Ag+ 样本溶液(由电阻率为18.2 MΩ·cm的超纯水配制的硝酸银溶液),并摇动试管使两种溶液混合均匀后置于50℃下反应60 min,制得反应溶液;步骤二,在上述反应溶液中继续加入500 μL红色金纳米颗粒溶液(粒径约15 nm,由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得,且制备好的金纳米颗粒表面因吸附了柠檬酸根阴离子而呈负电荷性),并摇动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5 min后,肉眼观测溶液的颜色变化。
[0020] 根据相同的步骤,分析空白样,即超纯水(电阻率为18.2 MΩ·cm),并肉眼观测溶液的颜色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检测空白样得到的是蓝色溶液,而检测10 μM Ag+分析物所得的是红色溶液。这是因为检测空白样时,邻苯二胺在其水溶液中电离后呈正电荷性,可以通过介导表面带负电荷的金纳米颗粒发生凝集,导致反应溶液产生由红变蓝的颜色变化。而当样本中存在Ag+时,Ag+可以高效、特异地氧化邻苯二胺为2,3-二氨基吩嗪,同时金属离子自身被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而该纳米颗粒可进一步催化邻苯二胺氧化生成2,3-二氨基吩嗪。由于该产物不能导致金纳米颗粒发生凝集,整个反应溶液依然保持金纳米颗粒溶液的原始红色。图2中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简单超灵敏的Ag+比色检测方法切实可行。
[0021] 实施例2:
[0022] 使用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简单高灵敏Ag+比色检测方法分析浓度范围为9.7 nM 5 μM的Ag+样本溶液。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2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Ag+样本溶液分析的具体步骤为:步骤一,在1个1.5 mL的塑料检测试管中加入250 μL 2 μM的邻苯二胺溶液(由电阻率为18.2 MΩ·cm的超纯水配制),随后往该溶液中滴加250 μL 某一浓度Ag+样本溶液(由电阻率为18.2 MΩ·cm的超纯水配制的硝酸银溶液),并摇动试管使两种溶液混合均匀后置于50℃下反应60 min,制得反应溶液;步骤二,在上述反应溶液中继续加入500 μL红色金纳米颗粒溶液(粒径约15 nm,由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得,且制备好的金纳米颗粒表面因吸附了柠檬酸根阴离子而呈负电荷性),并摇动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5 min后,肉眼观测溶液的颜色变化,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量测该溶液在700 nm处的吸收强度值(A700)。将所有样本的A700值对Ag+浓度的Log值(LogCAg+)作图(图3),即完成Ag+的定量测定。
[0024] 由图3可知,随着Ag+浓度的增加,相应的A700值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当样本中Ag+浓度较大时,分析物可以高效、特异地氧化邻苯二胺为2,3-二氨基吩嗪,同时金属离子自身被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而该纳米颗粒可进一步催化邻苯二胺氧化生成2,3-二氨基吩嗪。此时,剩余的邻苯二胺分子不足以通过静电作用介导金纳米颗粒发生凝集,含有较多自由分散的金纳米颗粒的相应混合溶液在700 nm处的吸收强度值,即A700值较小。此外,图3显示,新方法量测所有Ag+样本所得A700值与Ag+浓度的Log值(LogCAg+)在两个浓度范围(即9.7
165 nM和0.16 5 μM)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 ~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0013] 图中标记:1-1—无色超纯水;1-2—邻苯二胺;2—检测试管;3-1—超纯水;3-2—Ag+;4—2,3-二氨基吩嗪;5—纳米银颗粒;6-1—红色溶液;6-2—金纳米颗粒;7—肉眼;8—便携式分光光度计。
[001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使用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分别检测(A)10 μM Ag+样本溶液与(B)空白样(超纯水)所得比色结果的比较。
[0015]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使用基于分析物催化纳米颗粒合成反应的Ag+比色检测方法分析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Ag+的样本溶液时在700 nm处的吸收强度值(A700)与Ag+浓度的Log值(LogCAg+)之间的工作曲线。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