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0019]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可进行侧方向打开的多功能行李箱,包括行李箱主体1和开口4,行李箱主体1的外框架内部设置有第一收纳槽2,且第一收纳槽2的内部安装有隔板3,隔板3的后方设置有开口4,且开口4开设在行李箱主体1的内壁上,隔板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收纳槽5,且第二收纳槽5的内部安装有第一连接弹簧6,并且第一连接弹簧6的左端安装有连接板7,连接板7位于第二收纳槽5的内部,且连接板7的左端开设有插孔8,隔板3的前表面开设有滑槽9,且隔板3的左端后表面开设有槽口10,并且隔板3的后表面开设有限位孔11,限位孔11与限位杆12相互连接,且限位杆12位于第三收纳槽13的内部,并且第三收纳槽13设置在行李箱主体1的外框架内部,第三收纳槽13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连接弹簧14,且第二连接弹簧14与限位杆12相互连接。
[0020] 隔板3通过第一收纳槽2与行李箱主体1构成滑动结构,且隔板3的左端等间距分布有槽口10,并且槽口10为倾斜结构,便于隔板3通过滑动进行开合的工作运转,便于使用者通过开口4进行取物工作,同时隔板3通过槽口10可对限位杆12进行推动工作,方便限位杆12进行收缩工作。
[0021] 连接板7的正视为“T”字形,且连接板7通过第二收纳槽5和第一连接弹簧6与隔板3构成伸缩结构,有利于对连接板7的最大滑动距离进行控制,从而使插孔8与限位孔11相互对齐。
[0022] 插孔8在连接板7上等间距分布,且插孔8的直径等于限位孔11的直径,需要通过特制的钥匙进行对隔板3的解锁工作,具有一定的防盗功能,方便对物品的存放。
[0023] 限位杆12与限位孔11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且限位杆12通过第二连接弹簧14与第三收纳槽13构成伸缩结构,限位杆12通过第二连接弹簧14的弹力滑进限位孔11的内部进行卡合连接,从而对隔板3的位置进行固定工作,方便对隔板3关闭后的锁合工作。
[0024] 根据图1-4,首先使用人员可将特制的钥匙插进插孔8的内部,接着手动对钥匙进行向右拨动工作,使钥匙在滑槽9内进行滑动工作,从而使钥匙通过插孔8带动连接板7通过第二收纳槽5在隔板3内向右滑动,同时连接板7推动第一连接弹簧6进行收缩运转;
[0025] 根据图3-4,然后当连接板7滑动到最右侧时,连接板7上的插孔8与限位孔11相互对齐,接着手动推动钥匙,使钥匙滑进限位孔11的内部推动限位杆12,从而使限位杆12滑出限位孔11的内部进行分离工作,同时限位杆12在第三收纳槽13内进行滑动工作,使限位杆12推动第二连接弹簧14进行收缩运转。
[0026] 根据图1-3和图5,然后继续向右拨动钥匙,使钥匙带动隔板3在第一收纳槽2内向右滑动,当钥匙与限位杆12相互分离,按照上述原理,限位杆12通过第二连接弹簧14自动复位,从而使开口4露出,便于使用者通过开口4对行李箱主体1内部的物品进行拿取工作,当需要对开口4进行关闭工作时,手动将钥匙向左拨动,按照上述原理,使隔板3向左滑动,隔板3上的槽口10与限位杆12进行连接,限位杆12通过隔板3的挤压和槽口10进行收缩运转。
[0027] 根据图1-4,当隔板3滑动到最左侧后,手动将钥匙拔出,当钥匙与限位孔11进行分离的过程中,按照上述原理,限位杆12通过第二连接弹簧14的弹力滑进限位孔11的内部进行卡合连接,当钥匙与插孔8相互分离后,按照上述原理,连接板7通过第一连接弹簧6的弹力滑动至初始位置。
[0028] 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用途,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替代,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